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正文

田耘/大美新疆游(四)

2023-04-06 17:46:09 互联网 未知 旅游

田耘/大美新疆游(四)


斗转星移,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有一年冬天,一个风雪夜,他下山去给那日松老夫妇送猎物。行至木屋窗前,借着昏暗的烛光,看见加伊娜奶奶坐在床边偷偷抹眼泪,他急忙推门进去,问奶奶发生了什么事,奶奶说那日松爷爷突发重病不起,唯有友谊峰上的仙草和冰川圣水能治好爷爷的病。但是漫天鹅毛大雪,怎么办?她非常着急。听完奶奶的话,贾登安慰了几句,然后放下猎物,带着公狼,蹬上毛皮滑雪板,一眨眼飞进了林海雪原。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救活那日松爷爷!翻雪岭,爬峭壁,任凭寒风在耳边呼啸,雪花在肩头结成冰;三日后,他终于找到了仙草和冰川圣水。夜幕降临时,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带着仙草和圣水,公狼相随,沿着险峻的山路,踩着深深的积雪,一步一步朝村庄方向走去。但他没有想到,饥饿的狼群此时也在林中觅食,他身旁的公狼突然发出嚎叫,他发现周围布满了绿眼睛,他被狼群包围了!他奋力与狼群搏斗,弓箭折断了,滑雪板也折断了,浑身上下被狼群撕开了几道血口子,他的公狼也伤痕累累。此时,他意识到自己可能凶多吉少冲不出去了,但救那日松爷爷的草药和圣水一定要送出去!于是,他在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前,将草药和圣水袋挂在公狼的脖子上,附在它耳边咕哝了几句;公狼即刻明白了主人的意思,它望着主人的眼睛,发出低沉地“呜呜”声,像是答应,也许是伤心,然后用鼻子蹭了蹭主人的脸颊,转身冲出了狼群。大雪过后,那日松爷爷的病好了,可贾登再没有回来。乡亲们纷纷进山寻找,后来在一个山洞里找到了贾登生前曾吹过的“楚尔”和打猎的工具。从此,世世代代的图瓦人讲述着猎人贾登的英雄故事,并将这条山谷称为“贾登峪”,以示永久纪念。据说还为贾登盖了一间木头房子,每年在特定的日子里,都有专人去祭奠。“贾登峪”,蒙古语意为“贾登住过的地方”。在蒙古族图瓦人心中,贾登不仅是个英雄,更是一种精神的图腾,深深地扎根在他们心中。

这个故事讲完了,相信读者在了解图瓦人的同时,必有所悟。英雄贾登的精神就是勇敢、忠诚、仁爱。图瓦人正是靠这种精神战胜了冰天雪地和极其恶劣的生存环境,一代一代坚持活下来,并给我们留下了史诗般的悲壮。

(六)中俄老码头——布尔津的一首歌

当我们的思绪还徘徊在雅丹地貌五彩滩“一河两岸,两重天”的感慨中时,巴车又把我们带入被称为“童话边城”的布尔津县城。几天来,因为神秘的喀纳斯,“布尔津”一直在我们脑际萦绕。布尔津县的名字源于布尔津河。蒙古语称三岁的公骆驼为“布尔”,“津”为放牧者;当地哈萨克语称此地为“奎干”(即汇合处),因布尔津河在此汇入额尔齐斯河。

布尔津县隶属新疆阿勒泰地区,位于共和国版图“鸡尾”的最高点,北部是阿尔泰山的最高点友谊峰,是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国接壤的边境县。总面积1.05万平方公里,国界线长218公里,人口71478人(2023年统计),有哈、汉、回、蒙等21个民族 。是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自治区全域旅游示范区,县府驻布尔津镇。

阿尔泰境于西汉时归入汉版图。东汉时先为北匈奴统治,后属西域都护府管辖。盛唐时先后为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管辖,天宝三年(744年)后又属回鹘汗国统治。五代时期为后突厥汗国和黑汗王朝所属。北宋时归辽。南宋时先属西辽,成吉思汗再征乃蛮部属蒙古,宝庆元年(1225年)后变为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的封地。元属中央政府领导。明属卫拉特部首领管辖。清康熙年间属准噶尔汗国,乾隆时属科布多参赞大臣管理,光绪时隶阿尔泰办事大臣。民国八年(1919年)划归新疆省阿山道,民国十年(1921年)设县治。1945年9月,伊、塔、阿三区革命,阿勒泰民族军击败国民党军占领布尔津,建立了布尔津县政府。1950年8月,在布尔津县城召开了首次各民族各界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布尔津县人民政府。1970年后,隶属阿勒泰地区。几千年复杂厚重的历史沿革,说明此地一定有故事。

因为疫情影响,时间仓促,我和周老师只游览了布尔津县城一条老街,就在我们入住的酒店旁,友谊峰路上。晚上八、九点钟,西边的晚霞还俯视着地平线,大街上行人稀少,柔和而安静。那道横跨大街的金色门拱气度不凡,“中俄老码头风情街”八个鲜红的大字引人入境。沿街漫步南行,两边的墙绘、门店装饰、房舍窗格、高楼屋顶等,无不张扬着俄罗斯情调,尖而多彩的穹顶指向晚霞映照的天空;多民族文化在这里汇聚,中外文明交相辉映,五彩斑斓,底蕴深厚,“童话边城”伴着布尔津河,浓浓的诗意在此流溢。

行至河滨路十字口,东北角一根刻有民族人物浮雕的石柱留住了我们的目光。连着石柱向里延伸,有一面长50米、高3.5米的花岗岩“文化墙”,图文并茂地展示着布尔津的著名景点和民俗风情。栩栩如生的几组浮雕中,哈萨克人正策马大草原;蒙古族图瓦人在制作奶酒;工人们正在码头上搬运货物;俄罗斯人翩翩起舞......

这是历史走进布尔津记忆的珍贵画面。还有一首《布尔津新赋》(简称《赋》)耐人寻味,作者是中国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周涛,据说这是他年过古稀的作品。该《赋》如诗如画地铺陈了布尔津的人文、地貌、昨天和今天,行云流水,激情浪漫。现摘其中几段与读者共享。《赋》云:

“奇鸟北飞,望湖光当落。异兽南来,仰山林必聚。”“噫嘘,山是金山阿尔泰;呜呼,水为碧湖喀纳斯......”

“有大河名布尔津河,自远古洪荒驰来,昼夜不停。此河非凡河,王者之水,大气磅礴。滔滔滚滚翡翠浪,浩浩荡荡碧玉波。发自友谊峰,西入北冰洋......”

“自此,江东子弟慕名而来,苏杭摩旅结伴西行。方今,八方远客络绎不绝,寻访自然几同朝圣......远方有家,心中有梦。什么梦?中国梦。”

“中国大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布尔津小也,方圆不过几百公里,一湖两河,人口数万。然则中国虽大不可无此桃花源,雄鸡虽伟不可无此尾上翎。中国西北角,一颗夜明珠。”

在“文化墙”的尽头,紧连着一个大广场,最里端矗立着“喀纳斯大剧院”,美丽磅礴。刚到这个路口时,我就被这座地标式的建筑物吸引,它太抢眼了!深褐色的屋顶、金黄带粉的墙体、简单洋气的外形设计,背景巧取蓝天,妖媚更见夕阳下,一部经典的艺术之作!笔者去过内地及东亚、南亚的几个名城,这样的派头及风格还是第一次见。布尔津小城不简单,太有魄力了!(恕笔者狭见)这座大楼四角都由几根方形的粉色廊柱支撑,看不见正门;正面(迎客面)是房屋的棱角,左右两边廊柱(内有售票厅)向下连接“八”字形宽敞的上下台阶,似有海纳百川,迎八方来客之意,“八”字中间是个小花园;左右两面墙中间,各外伸一个小三角“耳房”,从高空俯瞰应该是雄鹰张开的两只翅膀,用几根圆形的粉色廊柱支撑,内有Z形楼梯通往上层,屋顶也是深褐色;在“耳房”上端各有一个小三角屋顶,每个屋顶两边各垂一火箭形圆柱嵌入墙壁,塔尖类似避雷针,颜色搭配与房屋主色调谐同;整体建构线条明晰。这是布尔津县政府和某文化公司合作,聘请国内高端创作团队(春晚制作班底)鼎力打造的民族文化品牌。大剧院坐落在“童话边城”的额尔齐斯河畔,宛若一名金发少女对镜妆容,颇有几分娇柔和自然神韵。听说旅游旺季时,这里每天连场演出舞剧《喀纳斯的盛典》,非常震撼。可惜这次我们不凑巧。

绕过大剧院南侧的一片草坪,有一个小广场,边上面南一尊孔子雕像,老先生手握书卷慈祥地目视远方,似乎欣赏着布尔津美丽的黄昏,也许考量着怎样在脚下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种出更富有生命力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花。循着幽静的林间小道,我们来到了布尔津河岸,河面清清,微澜不惊,水中倒映着河堤两岸的绿树、红花、蓝天、白云和淡淡的秋色,晚风拂过一阵凉爽。东边不远处有一座暖色的“布尔津桥”,五孔桥洞与水中的倒影合成连环图,像一串巨大的糖葫芦掉落在水中。这条河、这座桥,承载和见证了布尔津的岁月沧桑与小城繁华。

史料载,早在120年前,布尔津城就是一处对外开放的口岸。清光绪廿七年(1901年),中国政府在这里设立了码头,定期与沙俄进行通航,并有商贸和民事交往。每年夏季的丰水期大约50天左右,每天都有俄国货船往来。只要汽笛一响,小城人就知道俄国人的船拉着洋货来了,洋货即洋布、洋火、洋油、洋灰(水泥)等。当时贸易双方以等价货物进行交换,俄国人从布尔津带走牲畜的毛皮和肠衣。据说布尔津最初的小麦和洋芋种植技术,就是俄国人带过来的。文明可以跨越国界。

1935年,苏维埃已经取代了沙皇政府,他们不满足毛皮和肠衣这些小物品的索取。在新疆督办盛世才授权下,苏联人组建了阿勒泰特别地质考察团到可可托海勘采,他们把采挖的矿石用卡车运往布尔津码头囤起来,等到初夏洪水期,再由布尔津码头装船运往苏联。弱国无外交,中国人看着外人明目张胆地拿走自家的宝贝,只能干瞪眼。

共和国诞生后,国家要收回主权。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由中苏合资开采,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政府在布尔津设立了物资储存转运中心和中苏有色金属公司布尔津转运站,还有仓库、车队、保修厂、发电厂等附属单位。当时的可可托海和布尔津非常热闹,一派繁忙景象。1954年,可可托海稀有金属矿回归中方独立经营。1960年,中苏关系破裂,苏方向中国逼债,布尔津县各族人民承担起了航运出口可可托海矿石为国还债的历史重任。航运最繁忙时,沿河两岸有四座码头用来装卸货物;最紧张时每天要完成400吨的装船任务,工人们弓着腰把矿石一袋一袋背到码头,再背到船上,有人一次背四袋;1962年债务还清,该港口结束了它六十年的航运使命。

如今,在布尔津河的南北两岸各存一座老码头遗址。紧靠河畔,还有一座俄式庭院,是前苏联领事馆驻布尔津办事处遗址,2012年改成中苏航运纪念馆,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近日因疫情关闭。

当年遗留的俄国人及其后代,已融入当地各民族,他们共同繁育子孙,共同谱写着布尔津的历史。今天的布尔津小城,到处弥漫着俄罗斯风情,是一百多年来民族和睦相处、文化融合的结果。

在老街南端出口处,布尔津河岸,有一组俄罗斯套娃(群雕),男女神姿各异,展示着“战斗的民族”是怎样的浪漫和豪放,可以想象当年这里的热闹场景。绕过这组群雕,我们又进入街区,平时这里到了晚上,霓虹灯亮起,风情街就成了“河堤夜市”,一条街的美食等待游客来享用。喀纳斯旅游业开发后,每年数十万计的游客蜂拥至此,吃地道的额尔齐斯河烤鱼,尝醇香的比瓦,感受历久弥新的俄罗斯情韵。传说有一位叫吉娜的俄罗斯胖大婶售卖自己酿造的格瓦斯,人们称呼她“俄罗斯老太太”,这个称呼后来也成为她的格瓦斯的品牌,游客们来此都要品尝一下“俄罗斯老太太”,成为在河堤夜市吃烧烤的标配。还有一位名叫维克多·伊万的俄罗斯后裔,是当地现代民宿行业的先行者,开了一家“小白鹿”家庭旅馆,名扬布尔津城。南来北往的游客大都喜欢住在“小白鹿”,独门独院,干净卫生,还能吃上俄罗斯的大列巴,如同到了俄罗斯一样。

我和周老师边聊边溜达,说话间来到左边的美食街。两边店铺林立,大多关着门;路北沿边一溜烧烤炉没有烟火,玻璃橱柜空空荡荡。疫情像弹簧一样反复,首先受冲击的是旅游业和餐饮业。没有疫情前,这里肯定游人如织,吃货也不少。在街的顶头,有一家店铺开着门,门前摆满了当地各色面点,老板是蒙古族人,很热情,我们买了几个烤包子和馕,这是他们的特色食品。转过身往回走时,一个哈萨克族小姑娘稚嫩的吆喝声让我们停下了脚步,我有点儿好奇,便试着用英语问她几岁了?她扑闪着一双大眼睛怔了一下,然后用英语告诉我她11岁了。这个年龄在内地,不是在家长的护送下上什么补习班,就是疯玩儿,可她却帮着父母赚钱养家,身后的椅子上放着暑假作业本,多懂事的孩子!她秉承了这个民族的坚韧。后面我们还用英语聊了一会儿,她不慌不忙,应答如流。说她开学上五年级,英语从三年级开始学,她很喜欢;她的汉语普通话讲得也可以。告别时我夸她几句,说她聪明漂亮,将来肯定有出息。她高兴地回敬我“谢谢!”小姑娘的表现让我欣慰,感觉这个小城的教育并未滞后于它的经济发展,而且从一个侧面让我感受到一个民族坚强的内心和个性。记得2023年夏天去西藏林芝的核桃村时,在一位负责接待的藏族女大学生家里做客,她介绍当地民俗时说过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我们藏家的孩子,像牛羊一样,是放养的,从小就和大自然在一起,所以很皮实。不像你们汉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总围着一个孩子转。”这个问题提得中肯。看看现实中那些“巨婴”、“啃老族”和触目惊心的“浪费”,我们确实应该反思了。兄弟民族文化中有我们值得汲取的营养。

有道是,不行万里路,不知世界之大;不登万仞山,不知山外有山;不读万卷书,不知学海无边。新疆之行无奈地结束了,但受益匪浅,刷新了愚人的视野和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提高了“美”的观察力,从自然到人,还有人的灵魂。

作者简介

晁海燕,笔名,田耘。陕西礼泉人,长安居客,退休教师。一个文学路上的起步者,喜欢闲读,爱好写作,有作品散见于地方报纸(副刊)和网络平台。系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

《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与读者见面了

壮美昭陵优秀文学作品选登

阎纲先生为《壮美昭陵优秀作品选》题写书名作序

阎纲/我站在九嵕山上——回望刘建新的“扶贫路”

王海/村子

杨焕亭/昭陵 昭陵

石岗/春动礼泉

高昌世/礼泉湖畔望三陵,悠悠千古追唐风

泾河系列之二 即将消失的泾河大峡谷

洪雄章//菜园 梦中的家

庞锋乡关何处

辛建斌/父亲泪

余党会/难以忘怀的生活小事

28号作品:我的母亲 (作者/杨继军)

王武/向家乡汇报,我在天安门站哨

【壮美昭陵】周佩玉/寻找梁老的影子

【壮美昭陵】母亲的黑头巾

季竹君/最后的手艺人

白景峰/ 史德镇上的那人、那事

高润贤/父亲高学敏的剪纸艺术

杨亚军/在父亲最后的日子里

廉振孝||赵中往事(上)

廉振孝|赵中往事(下)

李戈/老家的“下锅菜”

杨林 醴泉锣鼓唱大风

李敬全/做梦

付国斌/为两小儿学棋评理的老人都走了

拉 煤

【壮美昭陵】昭陵赋

【壮美昭陵】阎晋/故乡天下花朵

【壮美昭陵】唐昭陵//壮美昭陵

苟海生/交响组曲《大秦颂》

【在外礼泉人】礼泉籍作曲家刘克忠(上)

赵中那碗冒着热气的豆腐脑/ /傻不傻

刘伯贤/昭陵仙境美如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