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级数都是怎么划分的 地震的等级是什么
地震级数都是怎么划分的
地震级数是里氏地震规模地震强度大小的一种度量,根据地震释放能量多少来划分。目前国际上一般采用美国地震学家查尔斯·弗朗西斯·芮希特和宾诺·古腾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共同提出的震级划分法,即现在通常所说的里氏地震规模。里氏规模是地震波最大振幅以10为底的对数,并选择距震中100千米的距离为标准。里氏规模每增强一级,释放的能量约增加32倍,相隔二级的震级其能量相差1000 (~ 32 x 32)倍。
小于里氏规模2.5的地震,人们一般不易感觉到,称为小震或微震;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里氏规模4.5以上的地震可以在全球范围内监测到。有记录以来,历史上最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0年5月22日19时11分南美洲的智利,根据美国地质调查所,里氏规模达9.5。
具体地解释, “里氏震级”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里氏震级”反映的是地震释放出来能量的大小,按几何倍数增加,地震每相差两倍,能量释放则相差1000倍,每级之间相差31.6倍。其中一级地震释放能量为2.0×10^6焦耳,二级地震释放能量为6.3×10^7焦耳,三级地震释放能量为2.0×10^9 焦耳,四级地震释放能量为6.3×10^10焦耳,五级地震释放能量为2.0×10^12焦耳,六级地震释放能量为6.3×10^13焦耳,七级地震释放能量为2×10^15焦耳,八级地震释放能量6.3×10^16 焦耳,九级地震释放能量为2×10^18焦耳,十级地震释放能量6.3×10^19 焦耳,十一级地震释放能量为2×10^21焦耳,十二级地震释放能量6.3×10^22 焦耳。比如说,中国地震局将汶川地震震级从7.8级修订为8级,虽然八级地震与7.8级地震之间相差的只是0.2个级别,但按其释放能量来说,应该是数倍之差!
标准的计算公式如下:
E=10^4.8×10^(1.5M) 焦耳 (其中M为地震级数)
注意,本公式只使用里氏震级(ML),另外里氏震级又叫近震震级、地方性震级。
从以上公式可以很清楚的算出里氏震级每相差一级,就相差10^1.5倍,即上面解释的约32倍。
有时为了更便于形象理解,有人将地震震级与TNT当量进行了换算。所谓TNT当量一般是指核爆炸时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多少TNT炸药爆炸所释放的能量。
1千克TNT炸药爆炸时释放的能量约为4.19兆焦,就是4.19×10^6焦耳。
零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3×10^4焦耳,约是0.015千克TNT当量;
一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0×10^6焦耳,约是0.477千克TNT当量;
二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3×10^7焦耳,约是15千克TNT当量;
三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0×10^9焦耳,约是477千克TNT当量;
四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3×10^10焦耳,约是15吨TNT当量;
五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0×10^12焦耳,约是477吨TNT当量;
六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3×10^13焦耳,约是1.5万吨TNT当量;
七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0×10^15焦耳,约是47.7万吨TNT当量;
八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6.3×10^16焦耳,约是1500万吨TNT当量;
九级地震释放能量约是2.0×10^18焦耳,约是4.77亿吨TNT当量。
面波震级(MS)、体波震级(MB)、振动持续时间震级(MD)、矩震级(MW)和谱震级[M(T)]都不适用上面计算当量的公式。所以有人说几级地震相当于多少TNT当量,需要先弄清楚是使用什么标准的震级。
Ms震级和Mb震级换算成ML震级的经验公式:
ML=(1.17MB 0.67)/1.13
ML=(MS 1.08)/1.13
另外,由于里氏震级到7.0后会产生饱和效应,也就是说,当地震所释放的能量增大的时候,震级却不再增大。人们使用矩震级(MW)来表示。电视里说2013年里氏震级9.0是不严谨的,实际是矩震级9.0
面波震级标度Ms比较适用于从远处(震中距大于1000km)测定浅源大地震的震级,而且各国(包括我国)地震机构的面波震级测定结果也比较一致,因此通常所说的里氏震级就是面波震级。但由于习惯,国内外媒体报道时仍说里氏多少多少级,这一点需要注意。另外美国多采用体波震级。
地震分级
编辑
分为12等级。
第一级,人们并未感觉到震动。
第二级,人在高楼才能感觉晃动。
第三级,在地面的室内能感觉到,悬挂对象也晃动。
第四级,连汽车也晃动,严重的话木墙或窗架会出现裂缝。
第五级,容器中的液体溅出,睡觉的人会被震醒,小物体会移位。
第六级,墙上挂的图画会掉下,家具移动,人们会因为害怕纷纷逃到屋外。
第七级,人会站立不稳,池塘出现水波。
第八级,砖石墙部分破裂倒塌,树枝断落。
第九级,是很严重的,地下水管破裂,地面出现裂缝,小建筑物倒塌等等。
第十级,水库出现裂缝、桥梁被破坏,铁路扭曲等。
第十一级,地下水管及阴沟系统全被破坏。
第十二级,全面破坏,连巨石也震动移位。
地震的等级是什么?
地震的划分通常是用里氏震级来表示。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震级每增加一级,能量约增加30倍。通常划分标准如下:
微 震 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
有 感 地 震 3-5级称有感地震。
破坏性地震 5级以上称破坏性地震。
地震烈度:地震烈度是指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受地震破坏的程度。对同一个地震,不同的地区,烈度大小是不一样的。距离震源近,破坏就大,烈度就高;距离震源远,破坏就小,烈度就低。
中国地震烈度简表
烈 度 现 象
Ⅰ度 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Ⅱ度 个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Ⅲ度 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Ⅳ度 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Ⅴ度 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Ⅵ度 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Ⅶ度 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Ⅷ度 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地震都分哪些等级?
震级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征地震强弱的量度,是以地震仪测定的每次地震活动释放的能量多少来确定的。震级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国目前使用的震级标准,是国际上通用的里氏分级表,共分9个等级。通常把小于2.5级的地震叫小地震,2.5-4.7级地震叫有感地震,大于4.7级地震称为破坏性地震。震级每相差1.0级,能量相差大约30倍;每相差2.0级,能量相差约900倍。比如说,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0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9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的能量平均相差1.4倍。
按震级大小可把地震划分为以下几类:
弱震震级小于3级。如果震源不是很浅,这种地震人们一般不易觉察。
有感地震震级等于或大于3级、小于或等于4.5级。这种地震人们能够感觉到,但一般不会造成破坏。
中强震震级大于4.5级、小于6级。属于可造成破坏的地震,但破坏轻重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种因素有关。
强震震级等于或大于6级。其中震级大于等于8级的又称为巨大地震。
地震级数是以什么为标准来定义的
里氏震级是由两位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地震学家里克特(Charles Francis Richter)和古登堡(Beno Gutenberg)于1935年提出的一种震级标度,是目前国际通用的地震震级标准。它是根据离震中一定距离所观测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并且考虑从震源到观测点的地震波衰减,经过一定公式,计算出来的震源处地震的大小。
为了使结果不为负数,里克特定义在距离震中100千米处之观测点地震仪记录到的最大水平位移为1微米(这也是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的最大精度)的地震作为0级地震。按照这个定义,如果距震中100千米处的伍德-安德森扭力式地震仪测得的地震波振幅为1毫米(10^3微米)的话,则震级为里氏3级。里氏震级并没有规定上限或下限。现代精密的地震仪经常记录到规模为负数的地震.
改进后的里氏震级直接反映地震释放的能量。其中级能量2.0×10^13尔格(2.0×10^6焦耳),按几何级数递加,每级相差三十多倍(准确地说是根下1000倍,即差两级能量差1000倍)。
目前世界上已测得的最大震级为里氏8.9级(1960年智利大地震)。另外引发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地震美国一监测机构称里氏震级为9.0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