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 及日常检查应当符合规范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
基坑 及日常检查应当符合规范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
基坑开挖及日常检查的核心要求是:所有活动必须严格遵循已批准的规范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 这意味着无论是初次的基坑支护设计,还是后续日常的巡查维护,都必须以这些既定文件为根本依据,确保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本文将围绕“基坑 及日常检查应当符合规范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这一核心命题,进行详尽的阐述,旨在帮助读者全面理解并落实相关要求,保障基坑工程的安全运行。
一、 规范设计在基坑工程中的基石作用
规范设计是基坑工程安全的起点和前提。它包含了对基坑工程可能面临的各种地质、水文、荷载等因素的全面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的支护体系和施工方法。
1. 地质勘察与分析
- 准确的地质勘察是设计的生命线: 必须进行详细、深入的地质勘察,获取准确的土层分布、物理力学性质、地下水位、土体稳定性等关键参数。勘察报告的质量直接影响后续设计的可靠性。
- 综合地质风险评估: 针对场地可能存在的软弱土层、高含水量、断层、地下溶洞、地下管线等不利地质条件,进行充分的评估,并在设计中预留相应的应对措施。
- 水文地质条件研究: 准确掌握地下水位、水文地质参数,分析雨季、枯水期等不同时期的水文变化,为排水、降水方案的设计提供依据。
2. 支护结构的设计
- 结构选型与计算: 根据基坑深度、周边环境、土体性质等因素,选择最适宜的支护结构形式,如放坡开挖、挡土墙、排桩、地下连续墙、土钉墙、锚杆等。
- 稳定性验算: 对选定的支护结构进行严格的稳定性验算,包括整体稳定性(抗倾覆、抗滑移)、局部稳定性(挡土墙墙身、锚杆、土钉的承载能力)等,确保在各种工况下结构的安全。
- 变形控制: 设计中需详细考虑支护结构的变形量,并将其控制在允许范围内,避免对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及地下管线造成损害。
- 材料选择与施工工艺: 规范设计应明确支护结构所用材料的规格、强度等级,并对施工工艺进行详细说明,以确保施工质量。
3. 降排水方案的设计
- 目标明确的降排水: 旨在降低地下水位,减少土体浸润,从而提高土体强度,减小对支护结构的侧压力,防止坑底隆起和流砂等现象。
- 方案多样性: 根据实际情况,可采用明沟排水、集水井降水、坑外围截渗墙、坑内堵漏等多种措施。
- 设备选型与布置: 明确抽水设备(水泵)的型号、流量、扬程,以及排水管路的布置,确保排水系统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4. 周边环境的保护设计
- 风险评估与监测: 对于基坑周边的重要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等,在设计阶段就应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保护和监测方案。
- 沉降与位移控制: 通过优化支护结构形式、调整施工顺序、加强监测等措施,将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二、 专项施工方案的重要性与内容
专项施工方案是对规范设计具体实施的细化和落地。它将设计图纸上的要求转化为可操作的施工步骤和措施,是指导现场施工的关键性文件。
1. 方案编制的依据
- 必须以批准的规范设计为基础: 专项施工方案的编制,绝不能脱离或随意更改已批准的设计文件。
- 充分考虑现场实际情况: 结合场地条件、可用设备、人力资源等,对设计方案进行具体化和优化。
- 符合国家、行业相关规范和标准: 遵循《建筑基坑工程技术规范》、《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等相关标准。
2. 专项施工方案的核心内容
- 工程概况: 明确工程名称、地点、规模、基坑开挖深度、形状、周长等基本信息。
- 地质与水文条件: 详细描述场地地质报告和水文地质勘察结果,并分析其对施工的影响。
- 施工总体部署: 概述施工顺序、进度计划、主要施工方法等。
- 基坑支护结构施工:
- 详细说明支护结构的施工工艺、施工顺序、搭接要求。
- 明确桩基、挡土墙、地下连续墙等施工的工艺流程、质量控制要点。
- 锚杆、土钉的施工参数、注浆要求、预应力张拉程序。
- 支护结构的监测要求和数据分析方法。
- 降排水施工:
- 详细的降排水方案,包括抽水设备型号、数量、布置位置、启动与停止条件。
- 排水管网的布置、连接方式、防堵塞措施。
- 降水过程中的水位监测要求和报告制度。
- 基坑土方开挖:
- 明确土方开挖的顺序、分层、分块原则,避免超挖和欠挖。
- 机械设备的选择、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
- 开挖过程中边坡的稳定措施。
- 基坑回填与处理:
- 回填土的质量要求、压实度控制。
- 回填顺序和方法。
- 周边环境保护与监测:
- 详细说明对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地下管线的保护措施。
- 变形监测、沉降监测、倾斜监测等监测方案,包括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数据处理和报告。
- 裂缝、隆起等异常情况的应急预案。
- 质量控制与保证措施:
- 各项工序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 质量控制流程和责任制。
- 安全保证措施:
- 基坑施工中的高处作业、起重吊装、临时用电等安全技术措施。
- 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演练。
- 安全培训和教育。
- 施工进度计划: 明确各阶段的工期要求和关键节点。
- 资源配置: 人力、物力、设备等资源的配备计划。
3. 方案的审批与变更
- 严格的审批程序: 专项施工方案必须经过有资质的单位和人员审批,并报送建设、监理单位备案。
- 非重大变更: 施工过程中,如遇设计图纸未预见的特殊情况,需要对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局部调整时,应先征得设计、监理单位的同意,并形成书面记录。
- 重大变更: 如对支护结构形式、关键施工工艺等进行重大调整,则必须重新进行设计,并按原审批程序进行报批。
三、 日常检查在基坑工程中的动态管理
基坑工程的风险是动态变化的,因此日常检查是确保施工安全、及时发现和处理隐患的关键环节。日常检查必须严格对照规范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进行。
1. 检查的频率与内容
每日检查:
- 基坑周边: 检查坑边坡是否稳定,有无滑坡、坍塌迹象,是否有积水,是否有堆放重物。
- 支护结构: 检查挡墙、桩体、土钉、锚杆等有无变形、开裂、松动、渗漏水。
- 排水系统: 检查排水沟、集水井、水泵是否正常运行,排水是否畅通,有无堵塞。
- 监测设备: 检查监测仪器的运行状态,确保数据采集正常。
- 安全防护: 检查基坑周边围挡、安全警示标志、夜间照明等是否完好。
每周检查:
- 全面复核: 对每日检查项目进行更详细的复核。
- 支护结构连接: 检查支护结构各构件之间的连接是否牢固,连接件是否完好。
- 沉降与位移: 结合监测数据,分析基坑主体及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沉降和位移情况,与设计值进行对比。
- 地下水位: 检查地下水位变化趋势,是否超出设计允许范围。
- 施工荷载: 检查坑边是否有超重设备或堆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特殊时期的检查:
- 大雨、暴雨前后: 重点检查排水系统的排水能力,坑边坡的稳定性,以及支护结构的受力情况。
- 气温骤变(如冰冻): 检查可能因温度变化引起的结构变形或损坏。
- 停工期间: 应对基坑进行必要的防护,并做好检查记录。
2. 检查的执行主体与记录
- 责任明确: 日常检查应由具备相应资质的专职安全员、技术员或监理工程师负责执行。
- 详细记录: 每次检查都必须有详细的书面记录,包括检查日期、时间、检查人员、检查内容、检查结果、发现的问题、采取的措施以及复查情况。
- 图像和视频记录: 对于重要或易发问题的部位,应辅以图像和视频记录。
- 问题上报与处理:
- 对检查中发现的任何安全隐患,应立即上报项目负责人及相关部门。
- 根据问题的严重程度,迅速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并进行复查确认。
- 隐患整改情况必须在检查记录中详细说明。
3. 监测数据在日常检查中的运用
- 数据是判断依据: 监测数据是评估基坑安全状态的重要依据。将监测数据与规范设计和专项施工方案中规定的预警值、报警值进行对比。
- 趋势分析: 不仅要看瞬时值,更要关注数据的变化趋势,提前预警潜在风险。
- 数据异常的处理:
- 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应立即停止相关施工作业,组织专家进行会诊。
- 根据会诊结果,制定并实施应急处理方案。
- 所有异常数据和处理过程都必须详细记录,并作为后续设计优化的参考。
四、 结语
基坑工程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而精密的系统工程,其安全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人员生命财产安全及周边环境的完整。“基坑 及日常检查应当符合规范设计及专项施工方案的要求”,这一原则贯穿于基坑工程的整个生命周期。只有通过严谨的规范设计、科学的专项施工方案以及严格的日常检查和动态管理,才能有效防范和化解基坑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实现安全、优质、高效的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