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货币形态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成和发展
简述货币形态的演进及发展趋势
最初的实物货币,如人们在交换的过程中使用的贝壳;后来,贝壳等实物货币不便于交换,便演化为金属货币,如铁等。这最初是贱金属,后来又深化为银、再到后来的金。但是实物货币在保管、使用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不便,加上交易的扩大,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金银去充当货币,于是各国开始发行纸币,最初的纸币与金银挂钩,后来又不以金银持钩。所以从实物货币到纸币,是一种由真实价值到信用方式的转变。目前,随着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大发展,和结算渠道的多元化,电子支付手段在许多领域也充当着货币等价物。而且这一发展趋势必将进一步加快。
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古代货币
货币,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到商品生产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货币,是世界上起源最早的货币之一。它源远流长,三四千年的发展过程连绵不断,形成了具有东方色彩的中国货币体系,在世界古代货币史上独树一帜。中国早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贝币
贝币
贝在夏代就已成为原始形态的货币,在夏末商初时期贝币的使用已非常广泛,因为贝币的需求量很大,真贝的数量已不敷使用,出现了骨贝、石贝等人工制造的仿制贝。在这一时期,贝兼有装饰品和货币两种功能。
进入商代,贝币的使用已很普遍。商末周初,随着货币的作用和流通范围的扩大,贝币的计算单位由“个”逐渐改为“朋”,朋是用绳穿起来的贝币,一朋大约是十个或二十个贝币。
西周中期,金属贝币逐渐流行。从发掘的文物看,铜铸贝币早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铜贝币广泛流通以后,贝币的计算单位又改为“寽”。寽是古代金属重量单位名称,一寽合十一又二十五分之十三铢,略小于半两。寽用重量来计算货币价值的多少,开辟了称量货币的新阶段。
西周末春秋初期,铜贝以及金属铜块的流通使用已相当广泛,逐渐取代了天然贝的主要货币地位。春秋以后,金属贝也逐渐衰落。秦始皇改革币制时,禁止用贝作货币,从此贝在法律上正式失去了货币的资格。
早期的铜铸币
铜铸币
春秋时期,牛耕、冶铁、煮盐等先进技术相继出现,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商品生产迅速发展,商业的规模空前扩大,原来的以贝币为主的货币流通体制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而逐渐解体,铜贝和无定形铜块在流通中的作用逐渐缩小,代之而起的是新型的早期铜铸币。这种新型货币,经历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一直延续到秦始皇统一全国币制时止,在全国范围内流通至少有五、六百年。
早期铜铸币,在全国范围内有四个货币体系同时并行,即布币、刀币、蚁鼻钱、圜钱四大货币体系。
说说中国 钱币的演变
原始社会 以物易物
原始社会后期 贝壳作为流通等价物,即贝币,最初使用的是天然贝,以后又产生了人工制造的骨贝、石贝、陶贝和铜贝
商周 黄金
战国时期 诸侯太多,贝币体系、布币体系、刀币体系及圜钱体系 多种共存
秦朝 金质方孔圆钱
汉朝 银质方孔圆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