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群效应是心理学吗
羊群效应是心理学吗?
科学家们经过观察发现,羊群是一种散乱无序的组织,众多的羊待在一起,总是闹哄哄地左冲右撞。有趣的是,只要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它的羊就会不约而同地一哄而上,不管前面是鲜美的青草还是凶恶的狼。人们将这种现象称作“羊群效应”,用来概括人们经常受到多数人影响,而跟从大众的思想或行为,因此,这种现象也被称为“从众效应”。
羊群效应是不好意思的心理根源之一。由于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个人不可能掌控所有的事情,对于那些没有把握的事情,人们为了避免犯错,往往选择“随大流”。一方面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只好跟着别人走;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敢做出与众不同的行为,以免被孤立。这就造就了人们的从众心理。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人们容易不加分辨,盲目跟从某种思想或行为,从而导致谬误、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写过一段十分形象的文字,来描述人的从众行为:
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虽然已经迟到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胖的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嘈杂的声音逐渐清晰了,可以听清“大堤”这个词。“决堤了!”这充满恐怖的声音,可能是电车上一位老妇人喊的,或许是一个交通警说的,也可能是一个男孩子说的。没有人知道是谁说的,也没有人知道真正发生了什么事。但是两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来。“向东!”人群喊叫了起来。东边远离大河,东边安全。“向东去!向东去!”……
这段文字虽然是虚构的,却形象地反映了从众行为。从众行为并非文学家的凭空捏造,心理学家阿希在1956年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招募了一批实验参与者,都是大学生,他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7人,让同一个小组坐成一排。在这7人当中,有6人是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1人是真的被试者身份。实验开始了,研究员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要求组员们对与卡片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回答。研究员总是将实验合作者安排在前面回答问题,真的被试者排在最后回答问题。在第12次测试中,实验合作者和被试者回答的问题都一样,从第3次开始至第12次问答,6名实验合作者都按事先要求的那样故意说错答案(题目非常简单,排除了智力因素),以此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然后趁机观察被试者是否发生从众行为。实验结果正如阿希所料:
1.只有大约25%-30%的被试者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2.所有被试者平均从众行为百分比为35%。
3.大约有15%的被试者,从众行为的次数占实验判断次数的75%。
为了探究从众行为的心理根源,阿希在实验后对从众的被试者作了访谈,并将访谈结果归纳成从众的三种情况:
1.被试者将他人的反应当作参考,发生了观察上的错误,导致知觉歪曲。
2.被试者意识到自己所看与所想的与他人不同,但不相信自己比多数人的答案正确,选择了否定自己,发生了判断歪曲。
3.被试者明知其他人都错了,却不由自主地跟着错,发生了行为歪曲。
阿希经过分析,将从众行为发生的原因归纳为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信息上和规范上的压力。
1.信息压力:经验使人们认为,多数人的正确几率比较高,在模棱两可的情况下,人们更容易相信多数人,导致从众。
2.规范压力:群体中的个人因害怕与众不同而被其它成员视为异常者,被孤立,往往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选择采纳多数人的意见。
从众心理对人的影响是一种客观存在。可能每个人都曾发生过或正发生着从众行为,却不自知。根据心理学家的调查,他们发现,性格内向、自卑的人从众多于外向、自信的人,社会阅历浅的人从众多于社会阅历丰富的人。这个调查结果无疑为人们指明了一个防止羊群效应的方向。
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羊
当代社会,人人都在标榜个性,往人群中乍看上去,似乎有个性的人真的越来越多:奇装异服,怪异发型,谈吐间充斥着各种网络新词汇。然而,细究一番却不难发现,这些“个性”都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差异,在内在方面,人们不但没有从思想创意上标新立异,还越发的一哄而上。
比如,当米兰时装周推出了某款衣服,某种颜色,一时间,全世界便随处可见那种款式和颜色了,很少有人去想一想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种颜色,谁也不愿意“落伍”。再如,网络里一旦出现某个新的网络词汇,常会在一夜之间被人们争相“传诵”,有的人也不管是否理解了该词的意思,也不管语境场合适不适用该词,总之,从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话里必须要带上这个流行词,否则就“OUT”了。更有甚者,网络里某件事曝光了,人们争相评论,即使并未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即使真相还未揭开,却要高谈阔论一番,以显示自己没有与世界脱节。
这些,就是当代社会典型的羊群效应,无数人就像盲从的羊跟着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信息胡乱转,得意洋洋地以为自己在追逐时尚,孰不知自己根本不知方向。
羊群效应,使人们变得缺乏创造力,看似充满差异的群体中,其实已经丧失了思想上和行为上的独立性。对社会而言,这是阻碍发展的重大因素,对个人而言,是限制个人能力的潜在杀手。当一个人变得人云亦云,不懂得自己去判断,拒绝了自己去探索,抛弃了独立思维,他不过是众多盲目的羊中普通的一只,跟着别人乱转,没有自己的方向,没有自己的目标,也不会被人所赏识。
而那些真正有思想有头脑的人,他们即使外表看起来普普通通,与他人无异,但他们的内心是独立的,他们的思想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清晰的目标,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不轻易跟随别人的脚步,不为了维持表面的和谐随意附和他人。在遇到分歧时,他们相信自己的判断,并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不管是在什么样的群体中,他们绝不盲从,总是充满勇气,坚持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羊”。而也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成为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才会充满个性魅力,被他人发自内心地欣赏和敬佩。
羊群效应,是一个心理学概念,也被叫做从众心理、信息瀑布。表示人们的选择会受到前人选择的影响,放弃自己的喜好,选择与他人相似的结果。行为金融学中也经常引用这个概念。
其实羊群效应不是一个贬义词,不是没有理智的盲从。恰恰相反,羊群效应是信息驱动下的理性行为。信息爆炸的时代,看到的东西可能并不全面,当自己与别人不同时,选择与别人相似的,是出于对自己的保护。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但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旁边可能有的狼或不远处更好的草。
这就是著名的“羊群效应”,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容易使人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是的,盲从的心理作用。
羊群效应理论,也称羊群行为,从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