咎由自取典故
咎由自取典故?
典故起源于商朝的盘庚迁都。这是发生在商朝中期的一次大的历史事件。
夏朝末年,成汤(又称商汤)是夏朝的属国商国的国君。夏桀昏庸残暴,荒淫无道,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朝野怨声载道,诸侯对夏桀心怀不满。商汤见夏桀众叛亲离,百姓陷入水火,欲推翻夏桀,拯救天下,在贤臣伊尹和仲虺的辅佐下挥师伐夏,很快将夏朝推翻。商汤建立商朝后,将国都定在了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里,因为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王族内部也不断为争夺王位发生内乱,都城曾经搬迁过五次:中丁迁都于隞(今河南荥阳北敖山南);河亶甲迁都于相(有的说今河南安阳市西,有的说是内黄),祖乙迁都于邢(今河南温县东);南庚迁都于奄(今山东曲阜旧城东),盘庚迁都于殷。殷在哪里?旧说殷为安阳。丁山先生是著名古文字学家、古史学家,曾作《商周史料考证》,全书采用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商周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证。他在作了一番认真的史料考证后说:“以北蒙定盘庚所迁的殷墟,我认为在今河南商丘北大蒙城。”因此殷即北亳,在今商丘境内。
从商汤开始,商朝王位传了二十代传到盘庚手里。当时王族内部出现混乱,造成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在中国古代,定都和迁都都是国家大事,为了稳定政权,历代统治者都非常注意保持都城的稳定。盘庚是个有才干的君主,觉得当时的那种局面若不改变,对商朝的发展不利,便决心再一次迁都。《尚书·盘庚篇》说:“视民利用迁”,“今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今我民用荡析离居,罔有定极”,等等。说明迁徙的原因是为了民众躲避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而在水患的同时,商朝内部也是“王位纷争”不断,根据《史记·殷本纪》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
盘庚下定迁都的决心后,便召集王族商议,他向大家追述先王迁都的原因时说:“殷(古时殷与商通用)降大虐,先王不怀厥攸作,视民利用迁。”《孔疏》认为“大虐”不是天灾而是人祸,就是指以王位纷争为中心的“九世之乱”。政治上的动乱和纷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祸,先王并不怀恋他们亲造的基业,为人民的利益而迁徙。但是,当时大多数贵族都贪图安逸,不愿迁都,都希望能够改变盘庚的想法,于是纷纷发表反对意见。盘庚听了,心里很不愉快。后来,一部分有势力的贵族甚至煽动平民起来反对,闹得人心惶惶。盘庚觉得事情严重,但迁都的决心仍然很坚定。他把反对迁都的贵族找来,不客气地说:“我决定迁都,是为了安定我们的国家和黎民。你们不顾大局,不但不体谅我的苦心,反而散布谣言,妖言惑众。我告诉你们,就算你们说的话如野火一样蔓延,让人们无法接近我,但是我最终还是会将其想来。如果真的到了那一步,我对你们毫不客气,那你们可是咎由自取,不是我的过失!”(原文为“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在当时,“天命”和“先王”是有绝对权威的,盘庚又举起“天命”和“先王”两面大旗,以为人民打算来争取民心。盘庚的强硬态度和不可辩驳的理由,终于挫败了反对势力的阻挠。于是,他带着贵族、平民和奴隶渡过黄河,迁都到殷,即北亳。《史记·殷本纪》记载:“帝盘庚之时,殷已都河北,盘庚渡河南,复居成汤之故居……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
由于盘庚迁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便被史家认为是历史上很有意义的重大事件,记入典籍。“咎由自取”这一成语,是由原文“则惟汝众自作弗靖,非予有咎”演变而来。
“咎由自取”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犯了错误,后果自己承担。这个成语源自《左传》中一个故事:晋国有一个叫咎因的人,有一天他和朋友一起打猎,却不小心射中了国君的爱马,被判处缢死。
尚书令曹无咎发现咎因死前留下“曹无咎,咎由自取”一词,便想到了自己平日的作为,于是当即辞职了。这个故事告诉人们,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把自己的错归结于他人,这样才能成熟。
“咎由自取”的成语故事来源于《淮南子·政论》,其中讲述了一个叫做“苏轼”的人,他曾经去拜访一位叫做“曹植”的人,曹植曾经犯了一个错误,但他没有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把责任推给别人,苏轼告诉他,“咎由自取”,也就是说,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应该承担责任,而不是把责任推给别人。
咎由自取是汉语成语,意为灾祸或罪过是自己招来的,指自作自受。
其典故出自《三国志·刘封等传评》:“览其举措,迹其规矩,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
此外,清.百一居士《壶天录》卷中:“噫,引盗入室,咎由自取,故君子持家,严杜邪僻者,所以防其微也。”
咎由自取的【典故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里面:「时有所闻,虽然是咎由自取,然而大家谈起来,总说这卜知府办的太煞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