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健康>正文

中医如何治疗抑郁 有中医能治抑郁症吗

2023-07-07 04:25:39 互联网 未知 健康

 中医如何治疗抑郁 有中医能治抑郁症吗

中医如何治疗抑郁

建议:。这个没有确切的答案。抑郁分几种类型;1.肝郁不舒,中医可疏肝理气。 2.阳气不振,可补阳,补气,振奋阳气即可祛除郁闷之气。 3.思虑过度,伤了脾胃,导致中气不足,可健脾开胃,吃好了,病就好了。 4.忧伤肺,肺主呼吸,伤肺则吐故纳新功能受损,导致气短,气虚,可宣肺健脾,补中益气。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可以影响五脏,五脏有病也可以导致情绪出现问题,所以哪脏有问题导致出现病症,就调理哪脏,釜底抽薪,抑郁自然解决了。
建议:中药配合心理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药可以起到调理情绪,醒脑开窍,疏肝涤痰,调理气血,调整机体的脏腑功能及平衡阴阳的作用.中药副作用小,标本兼治.同时配合心理治疗从根本上治疗疾病,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疾病反复发作的原因就是没有治疗心理因素,只有去除心理因素,才能达到根治.

有中医能治抑郁症吗?

抑郁症目前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主要的抑郁症治疗方法,其治疗原则大多为用药早、剂量足、服药准和时间长。在准确诊断为抑郁症后应马上服药,来控制病症的发作。但用药时药物剂量要严格掌握好,避免出现毒性反应,患者要坚持长期用药,切记不可突然停发药,以防病症反复发作或加重抑郁症病情,此点一定要牢记。

抑郁症的中药疗法是什么?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中医称之为郁证。元代名医朱震亨在《丹溪心法》中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拂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清代医家张志聪在《张氏医通》中也说:“郁症多缘于志虑不仲,而气先受病。”可见思想情志不正常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当今正处在一个激烈竞争的时代,因心理失衡而致病者与日俱增,其中抑郁症就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故对该病应及时防治,绝不可等闲视之。
大家知道,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对抑郁症的诊治同样也是如此。中医对抑郁症首先要辨明虚实,然后分别选用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
抑郁症的实证常见有肝气郁结、气郁化火和痰气郁结数种。
1、肝气郁结者,证见精神抑郁,胸闷胁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脉多弦细。其治宜以疏肝理气为主,可选用四逆散治之。
方药及用法:炙甘草、炙枳实、柴胡、白芍药各3克粉碎为末,白开水调服,每天1剂,分3次服下。
方中柴胡散热解表,疏肝解郁白芍药平肝潜阳,养血敛阴,缓急止痛枳实破气消积,消痰除痞,可泻脾气之壅气而调中焦之运化甘草补中益气,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又可调和诸药。此方能收透解郁热和疏肝理气之功。
2、气郁化火上逆者,证见头痛头晕,胸闷胁胀,口苦咽干,苔黄舌红,脉多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可选用加味逍遥散。
方药及用法:当归、白术、茯苓、甘草、白芍、柴胡各6克,栀子、牡丹皮各3克。每天1剂,水煎服。
方中当归补血养血,活血止痛白术补脾益气,健脾燥湿茯苓健脾补中,宁心安神栀子清热除烦,泻火凉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散淤柴胡、白芍药、甘草功效已如上述。此方能清肝泻火,顺气解郁。
3、痰气郁结者,证见咽中似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治宜利气化痰,可选用半夏厚朴汤等方。
方药及用法:半夏、厚朴各10克,茯苓、生姜各15克,紫苏叶6克。每天1剂,水煎服。方中半夏燥湿去痰,降逆止呕,消痞散节厚朴燥湿行气,化痰降逆茯苓宁心安神生姜温胃止呕,温肺止咳紫苏叶理气宽中,善理脾胃之气。诸药互相配合,其利气化痰和宽中解郁之功更著。
抑郁症的虚证通常可分为久郁伤神和阴虚火旺两大类。
1、久郁伤神者,证见精神恍惚,悲忧善哭,疲乏无力,治宜养心安神,可选用加味干麦大枣汤。
方药及用法:炙甘草10克,小麦30克,大枣5枚,酸枣仁15克,远志、香附、柴胡、郁金、香橼皮各10克。每天1剂,水煎服。方中大枣补益脾胃,养血安神小麦、酸枣仁、远志皆能养心安神,又可益阴敛汗,祛痰利窍香附疏肝理气,解郁止痛郁金行气活血,凉血清心香橼皮能理气健脾化痰,柴胡可疏肝解郁。此方能养心安神,且有安眠作用,其疗效较为显著,药物可随证加减。
2、阴虚火旺者,证见眩晕心悸,心烦易怒,失眠。其治宜滋阴清火,养血柔肝,可选用滋水清肝饮。
方药及用法: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泽泻、柴胡、白芍、酸枣仁、当归各10克,牡丹皮、栀子各6克。水煎服,每天1剂。方中熟地补血养肝,滋肾育阴,敛汗固脱,其它诸药功效以如上述。此方能滋肾水而清肝火,并可养血宁心安神,因而对抑郁症和失眠症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抑郁中医怎么治疗呢?

抑郁症是可以治疗的,轻度的抑郁的时候还是以心理辅导为主,药物治疗辅助的。每个地方都有专业治疗抑郁症的医院就是看效果好不好,广东当然是广州海军医院最好啦。我朋友抑郁就是去那儿看的,感觉挺不错的。医生护士都很热情,效果也挺好的,价格也不贵。你也可以先打电话去咨询一下

抑郁症中医有什么疗法?那种效果比较好


您好,一般说来,这是属于心理问题,引起的原因可能与日常生活中的环境以及自身性格行为因素有关。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心态,自我调节抑制。
若是症状比较严重,无法通过自我调节得到缓解,建议亲自找心理医生咨询一下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