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识别的声学模型 管理中的语言模式
语音识别的声学模型
语音识别系统的模型通常由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两部分组成,分别对应于语音到音节概率的计算和音节到字概率的计算。本节和下一节分别介绍声学模型和语言模型方面的技术。
HMM声学建模:马尔可夫模型的概念是一个离散时域有限状态自动机,隐马尔可夫模型HMM是指这一马尔可夫模型的内部状态外界不可见,外界只能看到各个时刻的输出值。对语音识别系统,输出值通常就是从各个帧计算而得的声学特征。用HMM刻画语音信号需作出两个假设,一是内部状态的转移只与上一状态有关,另一是输出值只与当前状态(或当前的状态转移)有关,这两个假设大大降低了模型的复杂度。HMM的打分、解码和训练相应的算法是前向算法、Viterbi算法和前向后向算法。
语音识别中使用HMM通常是用从左向右单向、带自环、带跨越的拓扑结构来对识别基元建模,一个音素就是一个三至五状态的HMM,一个词就是构成词的多个音素的HMM串行起来构成的HMM,而连续语音识别的整个模型就是词和静音组合起来的HMM。
上下文相关建模:协同发音,指的是一个音受前后相邻音的影响而发生变化,从发声机理上看就是人的发声器官在一个音转向另一个音时其特性只能渐变,从而使得后一个音的频谱与其他条件下的频谱产生差异。上下文相关建模方法在建模时考虑了这一影响,从而使模型能更准确地描述语音,只考虑前一音的影响的称为Bi- Phone,考虑前一音和后一音的影响的称为Tri-Phone。
英语的上下文相关建模通常以音素为基元,由于有些音素对其后音素的影响是相似的,因而可以通过音素解码状态的聚类进行模型参数的共享。聚类的结果称为senone。决策树用来实现高效的triphone对senone的对应,通过回答一系列前后音所属类别(元/辅音、清/浊音等等)的问题,最终确定其HMM状态应使用哪个senone。分类回归树CART模型用以进行词到音素的发音标注。
管理中的语言模式
本文关键字:模式语言,管理,应用
今天早上一觉醒来,脑子里冒出来许多有关“模式语言”应用的题目,记录如下:
1.“模式语言”与“计划”
“计划”是管理的首要工作之一。而计划的关键环节是“目的/手段”的转化(“转化”比分解更确切一些)。能够一层层的“转化”下来,直至把一个大目标“转化”成为一个一个非常具体的可操作的目标明确方法清晰的短时间(例如1周)可以完成的“目的/手段”组合,工作就容易完成了。这就是《老子》说的“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
然而,怎样进行“目的/手段”转化呢?很显然,任何一个层次的“目的/手段”组合就是一个“条件/问题/解决方案”,也就是“模式”。假如一个组织针对自己的工作领域积累了大量的模式,则这种“转化”就变得轻松容易了。
如果能够轻松的进行这种“转化”,接下来就可以对最底层的具体“目的/手段”组合进行排序、优化路径组合,然后,就可以去测度所需要的资源、成本,然后就可以确定每一件事情的责任人,然后就可以确定一个时间表,画出干特图……一个计划差不多也就完成了。
这就可以看出,“模式语言”是“计划”的基础,如果没有足够的“模式语言”支持,每一项工作都需要重现发现方法(“重新发明轮子”),要及时的、高质量的作出一个计划几乎是难以想象的(更不要说完成任务)。而“目的/手段”转化(常规的说法是“工作分解结构”)不能顺利进行,路径设计、责任分派、资源计划、时间计划都失去了基础。
2.“模式语言”与“流程”
流程是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如果一个企业核心业务完全没有流程,业务活动肯定是一片混乱。如果核心流程就有很多条,也说明该企业的业务无主题或者没有聚焦。但是,传统的流程有一个缺点,就是所有的让环节都是“单行线”,这在环境稳定的工业社会早期是没有问题的(流程正是诞生于那个时代),在当前市场、环境高度不确定性的情况下,这种“单行线”业务流程就有了一些问题——对于存在多种可能性的事情难以处理。而“模式语言”的长处是“条件/问题/解决方案”组合封装,而“条件”是一以个“触发”点,可以将流程导入一个恰当的预置方案之中,也就提供可选择的路径。把流程与模式语言结合起来,可以形成流程的灵活性。
在需要更多灵活性的场所,例如小饭店服务流程,则可以将模式视为“剧本”,通过模拟情景排练达成默契,就可以演出一台永不重复却又有常规套路的活剧。
3.“模式语言”与“战略”
在“模式语言管理”思想之下,“战略”一点也不神秘了,战略与“战术”可以得到高度的统一。
作为“条件/问题/解决方案”的模式,无疑就是“战术”,而一个企业业务活动中居于核心地位、支配地位、关键地位的“模式”是“序模式”。这个“序模式”也就是战略。例如“隆中对”中的“联吴抗曹”战略,秦国的“远交近攻”战略,就是他们的“序模式”。
由“序模式”统领,层层嵌套的模式语言体系,也就是一个战略体系——所谓“战略落地”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所谓不能“落地”的战略,八成是空想的战略)。
4.“模式语言”与“标准化”
许多人会说,这个“模式语言”不就是“标准化”吗?这话也对也不对。说“也对”,是因为模式语言管理确实包含了标准和旨趣,并且可以说就是从“标准化”演变来的。可以说模式是“足够灵活的标准”。实际上,模式是“经验-模式-标准”的连续统,还是“模版-模式-模型”的连续统。其关系如图:
5.模式语言与“领导”、“控制”
“模式语言”是以中“无形”的领导和控制手段。这一点在《管理的永恒之道》一文中阐述的比较清楚。——“人类……极其受那些已经成为社会表达工具的特定语言的支配。……‘真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知不觉地基于群体语言习惯形成的。”(《ThestatusofLinguistcsAsAScience》,1929,EdwardSapir)也就是说“语言”中隐藏着“秩序”。一个组织的模式语言,就是一个组织的“秩序之源”。应用“模式语言”来领导和控制一个组织,能够实现《老子》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
6.“模式语言”与“培训”
这在“积木式”课程开发一文中讲的很清楚。
7.“模式语言”与“知识管理”、“组织学习”
这是模式语言管理最主要的功能,最初的《模式语言管理》一文就是作为一个知识管理工具提出来的。
8.“模式语言”与“管理咨询”
可以说想从事管理咨询的人不积累大量的模式语言几乎没有吃饭的本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