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科技>正文

量子态的舰队是怎么回事 量子心灵运输的过程

2023-06-28 09:59:57 互联网 未知 科技

 量子态的舰队是怎么回事 量子心灵运输的过程

量子态的舰队是怎么回事?

量子问题最好先去看看薛定谔的猫,
一个箱子,箱子有有个毒气瓶,瓶上有个锤子能打破瓶子,锤子由一个原子衰变控制,衰变了,锤子落下。瓶子破裂,猫被毒死。但是你看不到。所以你不会知道猫是不是死了。
既死又活的状态,除非你去看了。而你既定的认为猫是会死的。你打开箱子看了所以猫死了。
量子态的问题不能直观的去观测。当你去观察它的时候会按照你思想中所既定的状态去发生。
例如原子的半衰期没办法测量就是这个道理。

量子心灵运输的过程

量子隐形传送与量子远程通信密切相关。“teleportation”一词是指一种无影无踪的传送过程。从物理学角度,可以这样来想象隐形传送的过程:先提取原物的所有信息,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送到接收地点,接收者依据这些信息,选取与构成原物完全相同的基本单元(如:原子),制造出原物完美的复制品。遗憾的是,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不允许精确地提取原物的全部信息,这个复制品不可能是完美的。因此长期以来,隐形传物只不过是种幻想而已。
1993年美国物理学家贝尼特等人提出了量子隐形传送的方案:将某个粒子的未知量子态(即未知量子比特)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把另一个粒子制备到这个量子态上,而原来的粒子仍留在原处。其基本思想是:将原物的信息分成经典信息和量子信息两部分,它们分别经由经典通道和量子通道传送给接收者。经典信息是发送者对原物进行某种测量而获得的,量子信息是发送者在测量中未提取的其余信息。接收者在获得这两种信息之后,就可制造出原物量子态的完全复制品。这个过程中传送的仅仅是原物的量子态,而不是原物本身。发送者甚至可以对这个量子态一无所知,而接收者是将别的粒子(甚至可以是与原物不相同的粒子)处于原物的量子态上。原物的量子态在此过程中已遭破坏。
1997年年底奥地利的一个研究小组首先在实验上演示成功了量子隐形传送,论文发表在《自然》上,引起国际学术界的极大兴趣。此后,有若干研究小组也相继在实验上实现了量子隐形传送。
量子隐形传送所传输的是量子信息,它是量子通信最基本的过程。人们基于这个过程提出了实现量子因特网的构想。量子因特网是用量子通道来联络许多量子处理器,它可以同时实现量子信息的传输和处理。相比于现在经典因特网,量子因特网具有安全保密特性,可实现多端的分布计算,有效地降低通信复杂度等一系列优点。

不知道是不是你想要的。虽然这里没有提到什么相干之类的,但是Quantum Teleportation确实是指量子隐形传送

量子悬浮原理是什么?

所谓量子磁悬浮,其实只是磁悬浮实验中,通过改变超导体的物理尺寸而出现的一种奇妙现象。
超导体的特征之一是排斥磁场,即其“体内”不会穿过磁场线,于是将超导体置于磁场中时,超导体会受到一种被磁场排斥的力,也就是超导体会受到磁体施加给它的远离磁体的力。磁悬浮就是靠上述的超导体抗磁的性质,将超导体放在磁体的上方,使斥力重力平衡而实现的。【超导体本身受到地球的引力(也就是重力)会向下向磁体靠近,然而超导体越是靠近磁体,其受到的磁体排斥的力量也就越大,当超导体靠近磁体到它们俩之间的排斥力等于地球对超导体的重力时,超导体就在磁体上方悬浮了】但此时的超导体的悬浮是会飘的,也可以说是不稳定的,当你向下压一下超导体然后松开,它会在磁体上方上下做“简谐振动”,也就是说普通的磁悬浮,是有一个悬浮的“平衡点”的。
而量子磁悬浮,它不同于普通磁悬浮的最大特点是,它没有所谓的平衡点,而是磁体(严格的说应该是磁场)和超导体之间有一种“维持现状”的特点,也就是说,你施加外力将一个“量子超导体”放在磁场中,然后撤去所有外力,它会在磁场中保持原有位置不变(如果磁场足够强,能够改变“量子超导体”的特性使其适应这部分磁场)。而这种在磁场中“保持现状”的能力也取决于磁场的结构,如果磁场是不均匀的,那么当外力给这个“量子超导体”一个初速度时它会受到在磁场中“维持现状”的阻力而最终停止,而如果磁场是均匀的,那么当外力给这个“量子超导体”一个初速度的时候,它将在均匀磁场中一直按这个速度运动下去。注意,上述的“均匀”是相对初速度方向的,不是三维空间均匀的意思,也就是说,如果磁场在x方向上是不变的,那么我们称它为x方向是均匀的(当然这个x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比如圆弧或者均匀的螺旋线等),而在y和z方向都是不均匀的,也就是说沿着y和z方向磁场都是有变化的(这里的讨论不考虑周期性变化),那么按上述条件,当初速度沿着x方向时,“量子超导体”将沿着x轴方向一直以初速度运动下去,而若初速度方向为y或z方向,那么“量子超导体”将在在磁场中“维持现状”的阻力作用下停止运动。量子磁悬浮具有上述特性,主要取决于“量子超导体”具有一种对磁场的“适应”的特性。而这种“适应磁场”的特性来自于超导体的超薄的特性,在外界的磁场足够强的时候,磁场线可以“刺穿”超薄的超导体,在超薄的超导体上形成磁场通道,当然这个“磁场通道”是“很多个”(应该是磁场线穿过分子间隙或者是晶格间隙产生的,这个时候也可以将超薄的超导体看做是一面网,网孔较小,而网绳较粗,网孔就是“磁场通道”,网绳就是超导体,阻止磁力线穿透自身),而穿过“磁场通道”的磁力线又要在空间尽量的分散着分布,此时的磁力线穿过“磁场通道”的景象可以形象的比喻成女生的头上扎着扎头绳一样,扎头绳将头发紧紧地束缚在一起,而扎头绳的两端,头发是蓬松的。在没有外场干扰的情况下,磁力线有一种在空间尽量分散分布的趋势,而且它的形状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是不会变的,也就是说要改变磁力线的空间自由分散的形状就要施加外力,而此时的类似于扎头绳的“磁场通道”不管怎么动,都会改变磁力线的形状,也就是说没有外力,或者说外力不够不足以改变“磁场通道”的情况下,“磁场通道”相对磁场的位置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上面我提到的“量子超导体”适应了这部分磁场,量子超导体之所以能够适应,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尺寸够薄,“磁场通道”够密,磁场在穿过通道时,量子超导体的前后两面的磁场(靠近量子超导体的部分)可以看做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两边用着相同的力使量子超导体嵌在了那个位置)。这也就是量子悬浮实验中“悬而不飘”现象的原因。也即是在将“量子超导体”置于磁体下方,磁体依然可以将其“吸住”的原因,即此时重力不够大,不足以改变量子超导体的“磁场通道”来适应新的磁场。将一块“量子超导体”置于方形或任何其他非旋转对称的磁铁上时,你给“量子超导体”一个转动初速度,它是不会一直转下去的,因为沿着转轴转动的方向上的磁场是不均匀的,而将其放在环形磁体上时,你给它一个转动的初速度,在没有外界阻力的时候它是可以一直转下去的,因为在以环形磁铁中轴线为转轴的转动方向上,磁场是均匀的,“量子超导体”在绕着这个转轴旋转的时候,可以看成它相对磁场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这也是实验中“量子超导体”在圆圈轨道上运动时,它的各个质点始终相对圆圈轨道圆心距离不变(其公转一周,自身相对的自转一周)的原因。而若是将普通的超导体放在圆圈轨道上运动,在没有初转速也没有外力的时候,普通的超导体将不会自转。当然,磁力线和“磁场通道”的引入并不严谨,或者说还有一些特性要赋予“磁场通道”(比如说在环形轨道上运动时),但是这样的引入还是能使我的叙述比较便于理解的。
上面这段的内容是我看了演示实验视频之后,我自己对这个现象的理解,今天写出来,也希望有对这个演示实验现象感兴趣的网友给我拍砖,或者有人知道确切理论依据的能够贴给我看看,我对这些新的现象都是比较干兴趣的。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