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正文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区别

2023-03-05 02:29:11 互联网 未知 旅游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区别

推进全域旅游是我国新阶段旅游发展战略的再定位,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从景点旅游模式走向全域旅游模式,具体要实现九大转变:
  一是从单一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统筹发展转变。破除景点景区内外的体制壁垒和管理围墙,实行多规合一,实行公共服务一体化,旅游监管全覆盖,实现产品营销与目的地推广的有效结合。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从景点景区拓展到全域。例如,要从景点景区和城市的旅游厕所革命拓展为景点景区内外、城乡一体推进的全面厕所革命。
  二是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实行分类改革,公益性景区要实行低价或免费开放,市场性投资开发的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也要限高,遏制景点景区门票价格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从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阶段走出来。
  三是从导游必须由旅行社委派的封闭式管理体制向导游依法自由有序流动的开放式管理转变。实现导游执业的法制化和市场化。
  四是从粗放低效旅游向精细高效旅游转变。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有效供给,引导旅游需求,实现旅游供求的积极平衡。
  五是从封闭的旅游自循环向开放的“旅游+”融合发展方式转变。加大旅游与农业、林业、工业、商贸、金融、文化、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形成综合新产能。
  六是从旅游企业单打独享到社会共建共享转变。充分调动各方发展旅游的积极性,以旅游为导向整合资源,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推动建立旅游发展共建共享机制。
  七是从景点景区围墙内的“民团式”治安管理、社会管理向全域旅游依法治理转变。旅游、公安、工商、物价、交通等部门各司其职。
  八是从部门行为向党政统筹推进转变。形成综合产业综合抓的局面。
  九是从仅是景点景区接待国际游客和狭窄的国际合作向全域接待国际游客、全方位、多层次国际交流合作转变。最终实现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
  这是区域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是旅游业提质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世界旅游发展的共同规律和大趋势,代表着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了解更多全域旅游内容可以关注下云途智旅,希望对你有帮助。

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区别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区别

打个比方,去十三陵定陵是旅游目的地,去十三陵玩个痛快,玩个明白是全域旅游
十三陵特区为实现对十三陵一日游的管理监督,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拉动十三陵特区经济发展,提升十三陵旅游的管理、营销和服务水平,自2016年开始,与北京中景合天携手合作,展开旅游大数据云平台、旅游监督管理、旅游全域营销、旅游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智慧化建设,具体来讲,主要建设了以下内容:
1、通过十三陵特区全域智慧旅游建设,提高十三陵旅游生态环境检测和保护的能力,提高对游客及工作人员的安全检测和保护能力,提高对十三陵旅游综合管理监控能力,提高十三陵旅游业务的营销和服务能力。
2、通过十三陵特区全域智慧旅游建设,将十三陵旅游带动地区经济发展所涵盖的六大元素(即:行、食、住、游、娱、购)进行有序的整合,为游客提供便捷的服务,使景区旅游经济效应最大化。
3、通过十三陵特区全域智慧旅游建设,使企业经营与十三陵旅游更有效地进行结合,拓展企业的营销宣传渠道,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机遇。
相信十三陵全域旅游平台的建设,能够有效改善十三陵地区的旅游环境,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

旅游景区与旅游目的地的区别和联系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区别

一、定义不同:
1.旅游景区:
是指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区域场所。
2.旅游目的地:
是吸引旅游者在此作短暂停留、参观游览的地方。
二、作用不同:
1.旅游景区:
能够满足游客参观游览、休闲度假、康乐健身等旅游需求,具备相应的旅游设施并提供相应的旅游服务
2.旅游目的地:
旅游通道将客源地和目的地两个区域连接起来,是整个旅游系统的桥梁。
三、联系:旅游景区包含在旅游目的地中,两者均建立在旅游资源的基础上。

扩展资料
有学者认为“旅游目的地是旅游活动的中心”。他们认为,旅游目的地把旅游的所有要素,包括需求、交通、供给和市场营销都集中于一个有效的框架内,可以被看作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服务和设施中心。
目的地在Leiper的旅游体系中作为第三个要素,但在很多情况下它却是最重要的要素,因为目的地以及它的形象能吸引旅游者,驱使人们前来访问,进而激活了整个旅游体系。
他们为旅游目的地所下的定义为“目的地是旅游活动中最重要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旅游接待的载体,是建立旅游者所需要的旅游吸引物和服务设施的所在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旅游景区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旅游目的地

如何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

如何推进全域旅游发展 旅游目的地和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区别

全域旅游将打破传统旅游的景区景点格局、打破行政地域分割、打破各项制约,拓展旅游全方位开放发展的新局面,体现小康社会要求,统筹城乡旅游互动与城乡发展,提高人民福祉和生活质量,促进城乡大市场的形成。
一般来讲,旅游开发包括三个系统,即目的地、客源和交通集散。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全域旅游的重点是建设旅游目的地系统,即具有宜居宜游的优良自然生态环境安全、诚信、守法、亲和的社会生态环境完善的立体化的交通网络、设施与服务准确、即时、多功能(咨询、订购、付款、退款、投诉等)的智能化旅游信息网络自然、文化和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适度的利用可持续地提供观光、度假和特种旅游产品。

试分析国际旅游与国内旅游之间的差别。

(1)从消费程度方面看,国内旅游的消费层次一般较低,而国际旅游的消费水平通常较高。
(2)从逗留时间方面看,国内旅游者逗留时间短,国际旅游逗留时间长。
(3)从便利程度上看,国内旅游比较便利,国际旅游的各种手续繁琐。
(4)从经济作用方面看,国内旅游消费促使国内财富在地区间的重新分配,而国际旅游的消费直接造成国家之间财富转移。

迁徙、旅行和旅游的异同与关系

世界各地社会发展有快有慢,旅游的产生有先有后,但就旅游活动来说,都经历了一个从萌芽、产生、发展而日趋成熟的过程。研究结果表明:旅游是从旅行中孕育又从旅行中分离出来的;而旅行导源于迁徙活动。

同:“迁徙”和“旅行”具有共同的外部特征——空间移动。

异:迁徙:自然行为

旅行:自由行为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教在历史上曾起过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仍然会发挥积极作用。一个国家的宗教文化既是其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中介行业,只要合乎其操作程序并能产生积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都可以为其所用。在一定条件下,宗教文化可转换为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成为发展宗教文化旅游基础。如何摆正宗教与旅游业的关系,使之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   宗教与旅游结合古已有之。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以后,到魏晋时获得发展,寺院的数量增多,当时的著名画家大多为寺院绘制壁画,其精美的壁画,吸引了众多游人并为寺院捐款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唐代公主常到寺院游玩与观赏壁画。素来有”天下名山僧占多”之说,的确,白云缭绕、幽深僻静的山林不仅是佛教僧人,也是道教道士修持与从事宗教活动的理想场所。这些宗教活动场所在山岳的建立及其兴盛,直接导致了山林风景区的开发,从而形成了享有盛誉的宗教性质的风景名胜。而其他寺院道观环境的“园林化”,亦造就了寺观园林。“禅房花木深”就是对寺院优美环境的最好写照。优美的环境以及对神灵的崇拜,必然吸引游客前往。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笔下咏玄都观诗有:”玄都观里桃千树”,”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到看花回”等诗句反映了玄都观景致之美以及当时许多游人前往观赏桃花的情景。显然宗教与旅游在古代就已结缘。外国古代也莫不如此。世界著名的宗教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梵蒂冈、以色列的伯利图以及耶路撒冷,无论历史上还是现今都是游人如织的地方。显而易见,宗教与旅游的结合古已有之,于今更为紧密。   宗教与旅游业结合带来了经济效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增长。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国民经济对于我国来说尤为重要。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已超过了汽车业、钢铁业、电子业和农业而成为支柱产业。据美国旅游业人士研究表明:西方游客来中国的主要动机,首先是了解中国的文化艺术、游览古迹、经历和体验中国特色的生活方式,其次才是风景名胜,其中宗教文化则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的宗教门类众多,既有世界三大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有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这些宗教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在国务院公布的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各种宗教名胜古迹就有150多处,占相当大的比重。而全国务省、市、自治区与宗教有关的名胜古迹多达3000多处。以福建省为例,到1996年为止,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9处,其中宗教文物{含宗教场所)就有13处,占44.83%,占将近一半。因此宗教文物胜迹成了发展旅游业可资利用的资源。发展宗教旅游固然主要是旅游行业直接获得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促成了国民经济的增长,应该说其中也有宗教部门的贡献,从而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