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接待中,对日本客人应注意哪些风俗习惯? 去日本旅游要注意的事项
在旅游接待中,对日本客人应注意哪些风俗习惯?
日本以“礼仪之邦”著称,讲究礼节是日本人民的习俗。平时人们见面总要互施鞠躬礼,并说“您好”,“再见”,“请多关照”,等等。
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用双手递接名片。接到对方名片后,要认真看阅,看清对方身份、职务、公司,用点头动作表示已清楚对方的身份。日本人认为名片是一个人的代表,对待名片就像对待他们本人一样。如果接过名片后,不加看阅就随手放入口袋,便被视为失礼。如果你是去参加一个商业谈判会,你就必须向房间里的每一个人递送名片,并接受他们的名片,不能遗漏任何一个人,尽管这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但这是表示相互间友好和尊敬的一种方式。
到日本人家去作客,要预先和主人约定时间,进门前先按电铃通报姓名。如果这家住宅未安装门铃,绝不要敲门,而是打开门上的拉门,问一声:“借光,里面有人吗?”进门后要主动脱衣脱帽,解去围巾(但即使天气炎热,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脚,否则是失礼的行为),穿上备用的拖鞋,并把带来的礼品送给主人。当你在屋内就坐时,背对着门坐是有礼貌的表现,只有在主人的劝说下,才可以移向尊贵位置(尊贵的位置是指摆着各种艺术品和装饰品的壁龛前的座位,这是专为贵宾准备的)。日本人不习惯让客人参观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处看看的请求。日本特别忌讳男子闯入厨房。上厕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进餐时,如果不清楚某种饭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请教,夹菜时要把自己的筷子掉过头来使用。告别时,要客人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谢。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电话告诉对方,表示已安全返回,并再次感谢。过一段时间后再遇到主人时,仍不要忘记表达感激之情。
日本人设宴敬酒时,往往要在桌子中间放一只装满清水的碗,并在每人面前放一块干净的白纱布。斟酒前,主人先将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纱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纱布吸干,再斟满酒双手递给客人。客人饮完后,也同样做,以示主宾之间的友谊和亲密。这是传统的敬酒方式。
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5%的收入用于送礼。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给日本人送礼要掌握好“价值分寸”,礼品既不能过重,也不能过轻。若过重,他会认为你有求于他,从而推断你的商品或服务不好;若过轻,则会认为你轻视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访,带上些包装食品是比较合适的,但不要赠花,因为有些花是人们求爱时或办丧事时使用的。日本人对礼品讲究装潢,礼品要包上好几层,再系上一条漂亮的缎带或纸绳。日本人认为,绳结之处有人的灵魂,标志着送礼人的诚意。接受礼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赠礼品。日本人不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品,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因礼品的不适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礼品可以转赠给别人,日本人对此并不介意。日本人送礼一般不用偶数,这是因为偶数中的“四”在日语中与死同音,为了避开晦气,诸多场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干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数了。他们爱送单数,尤其是三、五、七这三个单数。但“九”也要避免,因为“九”与苦在日语中发音相同。
去日本旅游要注意的事项
去日本旅游十大注意事项: 1.不要忘了脱鞋 在日本,入乡随俗,无论是进入宾馆的房间,还是到日本人的家里做客,或是进会议室、办公室,总之,只要是进屋就要换拖鞋,有时还要换两遍拖鞋。换拖鞋的习俗在日本不容违犯。进屋前,千万不要忘了脱鞋。 2.出门千万要带伞 出门要带伞。日本是海洋性气候,晴雨不定,带上一把伞有备无患。旅游就带折叠伞,但是,公干、探亲就最好带长把绅士伞。因为在日本,多数商店门前,甚至私家住宅门旁,都有一个伞筐,把儿长的伞可以立在筐内,而折叠伞是不能放入伞筐中的。 3.花钱不用给小费 日本和许多亚洲国家一样,没有给小费的习惯。因为大饭店、大餐厅的账单之中,已加上了10%——15%的服务费。而出租车如无特别的服务,也没有给小费的必要。至于在美容院、理发馆、酒吧及夜总会等地消费,也都无需付小费。 4.渴了就喝自来水 日本的自来水是可以直接饮用的。车站及大型公共场所都有自来水喷水口。大饭店、大餐厅都备有矿泉水供客人饮用。 5.自带手机没法用 去日本不必带手机。因制式不同,自带手机在那儿根本没法用。另外,日本的电压为110伏特,(主要是两脚扁插头)所以,自带的相机、录像机等电池充电器如不是110-240伏特兼容的,也无法使用。 6.买什么不买什么 日本免税店里的小型家用电器质量非常好,价格也很便宜。带些回来馈赠亲朋又大方又实惠。买小件精品玩具,衣服、鞋等也不合算,大多是中国制造,而且贵的惊人。此外,日本的胶卷和相机专用锂电池也比国内贵,出国时可多带一些。日本的百货公司和商店在晚上七点左右就关门了,(只有极少数的开到九点)所以想在晚上逛商场采购几乎不可能。 7.地铁方便又便宜 如果想在日本自己逛街,最好坐地铁,因为它最便宜。日本地铁交通十分发达,地铁线路密如蛛网,地铁站直通高楼底层,供你出行选择的余地很大。日本的消费很高,出租车当然就很贵了。如果自己出钱的话,还是出门坐地铁吧。另外,旅游住酒店,你不会日文,自己出街,最好带一张酒店的名片,方便万一迷路可以搭车回来。 8.兑换货币不方便 在日本,兑换货币须在外币兑换银行或其它合法的货币兑换场所兑换。此外,还须出示自己的护照。但日本银行兑换业务只在上午9:00到下午3:00间进行。而且星期六、日及主要假日,银行还全天休息。所以一般只能在饭店里换钱,但要比银行兑换稍贵一些。 9.打电话 红色及粉红色电话:适用于打日本国内电话,只接受十日元硬币(十元三分种)绿色及金黄色电话:可以打国际长途,接受电话卡或十元或一百日元硬币。当然最好是买个IP电话卡了。 10.客要准备物品 日本酒店房间内很少有牙刷、牙膏,拖鞋最好自备,旅程中就餐很难准时,由于日本当地生活指数较高,最好自备一些零食,以便饥饿时有东西吃。如春天去最好带口罩,如果是冬天下雪还要带墨镜、帽子,勿穿高跟鞋,日本温泉多,要享用,最好自带相关用品。
12月去日本旅游注意事项有哪些
你好,如果是去东京,大阪,京都这些地方,12月份还是挺冷额。
我是14年12月份有去以上3个城市,虽然冷,但是当时天气还是挺好,没怎么下雨,只是回来的最后一天有下雪。
注意事项,个人觉得还是要带够衣服吧,行旅箱最好搞一个大大的过去,比如24寸,得托运,这样衣服+购物,应该勉强够吧,不够的话自己可以手提一些。
另外,围巾,帽子,手套,自拍杆等等。
只能想到这么多了,如果还有想问的可以追问。
谈谈旅游工作者的仪容,仪表,仪态.
旅游工作者也就是导游服务人员: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对外的宣传,每个城市都会有大型政府组织的会议或者活动,以提高城市形象,而在此过程中,有一些导游人员会接触到这种非常重要的接待,这种接待与普通团队有着很大的不同,在这里笔者把一些相关的经验或者说是自身的体验吧,总结如下,希望能为做政府接待的导游员提供一些帮助。
一、接待之前的准备工作:
要求懂得一些接待心理,并做好这方面的心理准备。
导游人员接待礼仪的基本要素是诚心,只有站在对方立场,有一颗真诚的心,接待中能将心比心才能表现出优雅感人的礼仪。待人接物应该热情开朗、温存有礼、和蔼可亲、举止大方而灵活,这种良好的行为有助于赢得对方的好感。那种紧张、手足无措或者肆无忌惮、吓坎胡吹的情况,令人反感。因此,导游人员应有真诚的接待心理,要不卑不亢、严肃而又幽默,能灵活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包括领导的提问。
要做好接待工作心理准备,重要的是要学习礼仪常识,塑造自身良好形象。
仪容、仪表、仪态、服饰礼仪常识:
导游人员为做好接待工作,要懂得一些仪容、仪表、仪态、服饰的礼仪常识。
1.仪容
仪容即人的容貌,是个人仪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由发式、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的肌肤(如手部、颈部等)等内容所构成。仪容在人的仪表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要求整洁而有活力。
2.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外表,包括人的容貌、姿态、服饰和个人卫生等方面,它是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仪表,在人际交往的最初阶段,往往是最能引起对方注意的,人们常说的"第一印象"的产生多半就是来自一个人的仪表。一个举止潇洒、衣着得体的人总比一个衣衫不整的人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要好。因为,仪表端庄、穿戴整齐者比不修边幅者更有教养,也更懂得尊敬别人,这已成了一般人的思维定势,而接待政府领导团对这一点尤为重要。
仪表也讲风度,风度是一个人性格、气质、文化水平、道德修养的外化,是人自身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行为习惯的外在表现方式。如某人在言谈举止中自然表现的各种独特的语气、语调、手势、动作等等。它是人的一种下意识行为习惯,是人内在的精神世界的自然流露,装腔作势或刻意模仿只能适得其反,所以在带团过程中。
还有,就是认真看接待安排表,熟悉线路与各位领导,千万不要喊错,熟记各集合时间与地点,不要耽误领导的行程安排。
准备好该准备的必备物品,比如工作证、旗子、喇叭、行程单等。不要匆匆忙忙、要提前半小时至一小时到达集合地点。因为政府接待与普通团队不一样,要进行详细工作程序及细节交代,有的会提前召开会议发资料以及注意事项。
二、接待时的各项详细工作要求:
1、注重“第一印象”
第一印象常常构成人们的心理定势,不知不觉成为判断一个人的依据。心理学称“第一印象”为心理效应。导游员应给旅游者一个先入为主的好印象。第一次亮相的关键在于导游员的仪表、仪容、和使用的语言。我们可通俗的理解为导游员的“出面、出口和出手”。
2、导游人员的仪表仪容
所谓导游人员的仪表仪容,是指导游人员的容貌、着装、服饰及所表现出的神态。
导游人员应着重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导游人员的着装。要符合导游人员身份,并追求风格的和谐统一。切忌穿着 奇装异服,或一味追求高档名牌服装,哗众取宠。必须将导游胸卡和工作牌佩在胸前,以表明自己导游人员的身份。花枝招展,发型要符合身体特征和工作特点,体现高尚的情趣。
(3)导游人员要注重个人卫生。
站在游客心理的角度去换位思考:一、导游员太注重修饰自己,游客可能会想“光顾修饰自己的人怎么会想着别人、照顾别人”。二、导游员衣冠不整、不修边幅,游客又会想“连自己都照料不好的人又怎么能照顾好别人。”所以导游员的修饰应掌握好一个度。
3、导游人员的仪态
所谓导游人员的仪态,是指导游人员所表现出的行为举止,即导游人员的姿态和表情等诸方面。具体地讲,导游人员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表情风度:精神饱满,乐观自信;自尊而不狂傲;热情而不谄媚;活泼而不轻佻。
(2)举止姿态:站、行、走有度,但不矫揉造作。
4、导游人员的谈吐
俗话说“说得好让人笑,说得坏让人跳”。导游人员为了博得旅游者的好感,在初次见面的时刻谈吐方面尤其要注重以下几方面:
(1)语言要文明礼貌,表达对旅游者的关心和尊重。
(2)内容要有趣、词汇生动,不失高雅脱俗。
(3)语速快慢相宜,亲切自然。音量适中、悦耳。
(三)维护良好的形象
美好的第一印象并不表示导游员就此可以一劳永逸,万事大吉。旅游者希望导游员能一直保持良好形象,善始善终地为他们提供优质服务。导游员如何才能维护甚至升华自身的良好形象呢?
1、导游员要始终坚持主动热情地对待每一位旅游者。
2、善于与旅游者沟通情感,与他们建立友情。
3、多向旅游者提供微笑服务、细致服务、使旅游者对导游员产生亲切感。
4、要多干实事,少说空话,做到言必行,行必果。
5、做到处事不惊、果断、利索,给旅游者以安全感。
6、要善于弥补服务缺陷,一丝不苟地做好送行工作。
三、工作过程中的详细要求:
1、 见面(恭候、举止、言谈、装束、微笑等)(上车搀扶、与工作组联系确认人数)
2、 引导(会议、演出、餐厅、活动等)(要知道确切的领导坐的位置和讲话顺序)
3、 用餐(先引导、后接受安排,尊重领导讲话,吃饭注意文明和安静!)
4、 讲解(自我介绍不是代表旅行社,而是这座城市;城市的总体介绍;一些经济数据,旅游概况以及城市特色;讲解不是只要严肃,可以配合一定的幽默元素,比如“花伞”的故事、比如对联的故事、具有代表性的歌曲等等,领导在讲话就主动停止讲解,直到领导讲完再继续)
5、 欢送(欢送词的编写、或者以歌代表欢送)(依照规矩,应该站在门口与各位领导一一道别,不要主动伸手,要领导伸手你再伸手,不然领导会不舒服的。或者应该在车外挥手道别,目送直至看不见车子,日本韩国酒店都是这样的)
四、接待后的总结工作:总结在这次接待中的不足,为下次接待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出国旅游需要了解哪些礼仪和禁忌?
尼泊尔
面对多元的民族文化,根深蒂固的文化传统,外国旅行者应注意一些与当地人交往中的禁忌事项:
尼泊尔的问候语是那马斯特(namaste),相应动作是双手合十;
进入尼泊尔寺庙、住宅之前要脱掉鞋子;
注意不要用自己使用过的刀、叉、勺子或用手去接触别人的食品或餐具;
不要用脚去碰尼泊尔人的物品,这被认为是一种不严肃的冒犯行为;
注重着装,尤其是女性旅行者不要穿着暴露;
进入印度教寺庙前务必征得同意,因为寺庙是不向非教徒开放的;
皮毛物品严禁带入寺庙范围内;
围绕寺庙或佛塔行走应依顺时针方向;
照相(无论是为人还是物品)之前应经许可;
男女之间的公开亲昵行为是不被喜欢的;
埃及
通常在埃及人面前尽量不要打哈欠或打喷嚏,如果实在控制不住,应转脸捂嘴,并说声对不起。埃及人讨厌打哈欠,认为哈欠是魔鬼在作祟。一个人打哈欠,如同犯罪似的急忙说:请真主宽恕。
而打喷嚏认为不一定是坏事,一个人如果在众人前打喷嚏,则说:我作证:一切非主,惟有真主。而旁边的人说:真主怜爱你。他接着说:真主宽恕我和大家。
巴西
巴西的风俗习惯与欧洲差不多。巴西人有时较拘礼,有时又十分随和。初见面时,人们以握手为礼,然而亲戚朋友彼此问候,也习惯拥抱、亲颊。不仅如此,就是对完全不相识的陌生人也可以拥抱、亲颊。社交礼仪的亲颊,是在两颊各亲一下。男女彼此亲颊问候,女人与女人也习惯如此,然而在大多数社交圈中,黑人彼此不兴这一套,而习惯握手,同时用左手在对方肩上拍一拍。比较亲近的男士彼此习惯拥抱,在对方背上重重拍打。不过,由于社会地位有高低,究竟谁该亲谁,其中有微妙的区别。
英国
英国有三个禁忌:
不能加塞。英国人有排队的习惯,你可以看到他们一个挨一个地排队上公共汽车、火车或买报纸。加塞是一种令人不齿的行为。
不能问女士的年龄。英国人非常不喜欢谈论男人的工资和女人的年龄,甚至他家里的家具值多少钱,也是不该问的。如果你问了一位女士的年龄,也是很不合适的,因为她认为这是她自己的秘密,而且每个人都想永葆青春,没有比对中年妇女说一声你看上去好年轻更好的恭维了。
不能砍价。在英国购物,最忌讳的是砍价。英国人不喜欢讨价还价,认为这是很丢面子的事情。如果你购买的是一件贵重的艺术品或数量很大的商品时,你也需要小心地与卖方商定一个全部的价钱。英国人很少讨价还价,如果他们认为一件商品的价钱合适就买下,不合适就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