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正文

简述我国中国古代中轴线的特征 在线等急

2023-04-01 01:37:46 互联网 未知 旅游

简述我国中国古代中轴线的特征 在线等急

简述我国中国古代中轴线的特征 在线等急

早在晚夏、早商建筑文化中,已经渗透着中轴线观念。据建筑考古,由河南二里头晚夏(早商)一座宫殿台基遗址,可推见台基中部偏北为一庑殿式建筑,其平面呈横向之长方形,发现有一圈柱子洞,洞底有柱础石,围于基座四周,其柱洞数南北两边各九、东西两边为四,间距3.8米,呈东西、南北对称排列态势。可见,这座早商宫殿建筑遗址的平面是具有中轴线的。其中轴线就处于其南北两边第五柱洞之上,且与宫殿遗址东西两侧为四的柱洞线平行。(图二)它布局颇为严谨,基本具备了后世宫殿建筑中轴线的文化本色。小屯殷墟今天仿造的殷代房舍,其平面布局也有明晰的中轴线观念。
清代戴震曾按《周礼·考工记》所述古代建筑制度,绘出《考工记宗庙示意图》,亦能见出明显的中轴线文化观念。一般宗庙的平面布局为:重要的主题建筑居中,其中心之所在,就是中轴线之所在,两侧对称排列建筑群的其它副题建筑,或者说,由于两侧诸多建筑的平面布局左右对称,最重要的建筑设置的中心,总是在一条纵向的直线之上,使整个群体建筑或单体建筑的中轴线强烈地突现出来。(图三)
1. 室 1(1).屋漏 1(2). 宦 1(3). 㝔 1(4).奥2.房3.房4.牖户5. 户6. 户7. 夹室8.夹室9. 东序10. 西序11. 东垂12.西垂13. 东面阶 14. 西面阶 15.楹 16.楹 17. 阼阶 18. 宾阶 19. 户巳 20. 闱门 21. 侧阶 22. 中阶 22(1)碑 22(2). 堂涂(陈) 22(3). 堂涂(陈) 23. 东堂下 24. 西堂下 25. 东壁 26. 西壁 27. 后寝 28.正门 29. 左塾 30. 右塾 31. 东塾 32. 西塾 33.内门。
由此可见,其中重要建筑及空间位置正处于中轴线上,中轴线两侧基本上为严格的对称布局。唯有处于整个建筑平面之东北方的“闱门”(20)、“侧阶”是非对称的,然而总体上并未打破以中轴线为主要标志的平面对称性格局。
再就中国古代建筑形式之一“室”而言,其建筑平面亦呈现出中轴线特征。古代一般称平面为矩形 (或正方形),四角立以四柱、四周砌墙(其中辟有门户)的基本建筑单位为“间”。此“间”,亦即“室”之原初概念,即《考工记》所谓“四阿”之屋。段玉裁说:“古者屋四柱,东西与南北皆交覆也。”(《说文解字》注)近人王国维云:“四阿者,四栋也,为四栋之屋。” (《明堂庙寝通考》,《王国维遗书·观堂集林》卷三)建筑史上,平面为圆形、椭圆形或其它形状的“室”十分少见(仰韶文化期曾有圆形小屋,福建有客家圆楼),一般以平面矩形 (或正方形)者为建筑单间的平面常式。在这种建筑文化形态中,虽然门户常辟于“室”之东南一隅,但此“室”内部空间秩序的划分,仍然体现出以左右对称为文化美学特色的关于中轴线的空间意识。
《尔雅·释宫》云:“室之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 东北隅谓之宦, 东南隅谓之㝔”。 清人戴震所绘《考工记图》 中已体现了这种 “室” 的空间划分。何谓“奥”、“屋漏”、“宦”与“㝔”?《尔雅·释宫》疏云:“古者为室,户不当中而近东,则西南隅最为深隐,故谓之奥,而祭祀及尊者常处焉。”孙炎云:“当室之白日光所漏入。”白日光何以“漏入”?因门户常辟于室之东南一隅的缘故。故一旦门户洞开,初晨之日光必斜射于室之西北之一隅,故古时室之西北隅称为“屋漏”。“李巡云,东北者阳,始起育养万物,故曰宦。宦,养也。”古代庖厨食阁,常设在室之东北角(参见《尔雅·释诂》),此乃举火之处,养命之方位。按《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图,东北方为震卦,震为阳卦,其初爻为阳爻,火为阳,故此东北角为“阳”、为“养”,亦为“宦”耳。所谓“㝔”,通“㝔”、“宎”,原意为风吹入洞穴之声。“㝔”从“穴”,“宎”从“宀”,都与建筑宫室观念相连。人可出入,风可吹入的洞穴之口,这也便是远古从穴居发展而来的穴口即门户,故一般辟于室之东南隅的门户之所在的那一区域, 便称为 “㝔”。
由此可见,室内空间的划分是贯彻着中轴线观念的。这中轴线, 正垂直于 “奥”、 “㝔”连结直线与 “屋漏”、“宦”连结直线,而且通过这两条直线的中点(图四)。或者说,屋漏、奥、宦与㝔将整个室内空间四等分,而中轴线,又将室内空间对称地划分为东西两部分,其东部包括㝔与宦, 西部包括奥与屋漏。
即使寺庙建筑——古代中国本无寺庙,只是由于东汉初年印度佛教的传入,才有佛寺的建造——甚至也接受了这种中轴线的空间意识、观念。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经说:
我国寺庙建筑,无论在平面上,布置上或殿屋的结构上,与宫殿住宅等等素无显异之区别。盖均以一正两厢,前朝后寝,缀以廊屋为其基本之配置方式也。其设计以前后中轴线为主干,而左右交轴线,则往往忽略。交轴线之于中轴线,无自身之观点立场,完全处于附属地位,为中国建筑特征之一。故宫殿、寺庙,规模之大者,胥在中轴线上增加庭院进数,其平面成为前后极长而东西狭小之状。其左右若有所增进,则往往另加中轴线一道与原中轴线平行,而两者之间,并无图案上关系,可各不相关焉。(《梁思成文集》第三卷,第239页)
中国古代建筑所崇尚的与中轴线相联系的纵深空间意识,在文学描述中也时有所见,所谓“深宅大院”、“侯门深如海”、“庭院深深深几许”之类,都是美在一个“深”字上,在 “深”字上做文化学、美学的“大文章”。这里,不由使笔者想起屈原《天问》里的优美诗句“东西南北其修孰多?南北顺槃其衍几何”所反映的“宇宙”观。屈原说得一点也不错,中国人的空间观念是崇尚纵向的。人们总是向纵向空间开拓,并且大有突现中轴线的历史嗜好。
综上所述,关于中轴线的建筑文化性格,读者可以从中悟其大概。可以说,古往今来,世界上还没有发现哪一个民族像中华民族这样,对中轴线的建筑文化性格与美学追求如此热衷的。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