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黄包车的历史
上海黄包车的历史?
老舍先生在《骆驼祥子》中描写过的那种人力车早在19世纪就已在天津街头穿行载客了。有资料记载,这种车1874年自日本引进中国,1877年出现先在上海,1882年又从上海引入天津,由于车身漆成黄色,于是便叫成黄包车。也称“东洋车”。最初时是用铁皮包着木头轮子,1892年由钢丝轮代替,未能普及,1914年橡胶气胎黄包车开始流行,并在中国普及。
这种人力车,无油耗,无污染,无噪音,便利经济,就是苦了拉车的,速度也慢,鲁迅先生在《一件小事》中描述得真切。上世纪30年代,美国哲学家罗素访问中国时,在西湖就曾拒坐人力车,理由是这种车体现不出人人平等的思想。
极少数“人力车”是车夫自己买的,大多数穷苦的或年老体弱的车夫没有车,只有到“车场子”去租,每天挣了钱要向老板交车份。人力车夫有的拉“散座”,在街上跑着,有谁是谁;有的拉“包月”,即长盯一个主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