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正文

有什么单人的拉萨旅游攻略?

2023-04-07 05:30:16 互联网 未知 旅游

有什么单人的拉萨旅游攻略?


文中照片均为“黑白的触动”作者所摄,版权所有,未经允许,严禁盗用!

上回书说到八宿发生的不幸之幸,主要记述了在八宿和拉萨间奔波的心态历程。事故发生两个月后,才再一次摸到方向盘,所以从八宿到拉萨800多公里的川藏线,我是乘坐大巴和飞机游览的(因为来回好几次),错过了一些从八宿到波密的景点,如来古冰川、米堆冰川等,从波密到拉萨所经的雅鲁藏布大峡谷、南迦巴瓦峰、拉姆拉错、桑耶寺、米拉山口等景点两年前也都去过、写过,加上自驾路上也看过了其它不少冰川,所以并不觉残缺遗憾。这一回,将分享给大家这60天我零零星星看过的一些风光。

八宿是是昌都市东南的一个小县城,在藏语中意为勇士山脚下的村庄,西南是横断山脉,东北是怒江,与周围辽远广阔的山脉相比,小的不值一提。

(飞机俯瞰八宿东北的邦达)

其实何止是八宿,西藏所有的城镇城市,就连拉萨这样的大城市,都只占了巨大高原的极小土地,更别提藏西阿里以无人区居多的世界屋脊之屋脊。这一点,自驾时略有体会,内地一般每隔十多公里就有村庄、城镇或都会,即使看不见建筑的地方,也有庄稼、玉米地等人类痕迹,但在西藏和新疆地区,几十甚至几百公里不见人烟的路段都常见。都市中生活的我们每天看到的都是车水马龙、喧哗街道、熙攘人群,容易产生全世界不过如此的错觉,而实际上,地球上更大的面积,就是如阿里无人区那样的荒山野岭。

(飞机俯瞰拉萨和周围高山)

所以有时候,当你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去不同的地方看一看,你会发现世界很大,自己很小,自己的幸福和痛苦其实也很小。

(视线更高时,人类痕迹就看不见了)

也许看过阒寂荒芜,才更能发现烟火人间的美妙,春日的八宿,就是一个安静又欣荣的小城。

小城里,红花绿柳交相辉映:

广场上,曲桥红亭倒影清波:

夜幕下,光影斑斓,锅庄欢欣:

国道318穿县城而过,很多自驾游者可能不会在此停留,而是直奔县郊的多拉神山和县南90公里的然乌湖。

多拉神山在八宿县城东4公里处,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神山。神山分外圈、中圈和内圈,总面积12平方公里,不算太大,不少游客入藏想体验当地的转山,多拉神山就是个不错的选择。

(山下停车场上有几辆自驾房车)

(转山的藏民和转经廊)

多拉山上随处可见石雕石像,以释迦牟尼像最为考究,还有莲花座、菩提塔、转经堂等佛教圣物,漫山遍野的石头上刻有六字真言,无名花草在石旁默立,给人以质朴沧桑之感。

传说多拉神山是莲花生大士修行的地方,山间散落的石头上有清晰可见的佛像经文,是莲花生大士在山中洞穴修行时的意念和内力所化。

藏史记载,公元九世纪朗达玛灭佛时,一些幸存的高僧逃到如今的八宿县城,晚上梦得护法神白丹拉姆天女的指示,说此地是日吉山脚下、神龟背莲花的宝地,前有石猴护佑,后有圣猪供奉,是养精蓄锐、再展宏图的不二之地,于是将此处辟为修心念佛的圣地。

然乌湖是八宿又一处不可错过的胜景,位于县城白马镇西南的然乌乡,有“西南瑶池”、“高原九寨”美誉,还别说,湖水颜色因深浅远近而不同,真的有点九寨沟的意思呢!

西藏的神山圣湖总是伴随着古老的传说,然乌湖也不例外。相传,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经过此地时触景生情,留下了思乡的眼泪,感动了然乌湖,湖水就变成了蓝色。

走近然乌湖,湖水变得清澈透明,倒映远方的雪山森林和蓝天白云,呈现一派静谧美好的景象。

然乌湖紧靠一片草原,名叫“然那草原”,依山傍水,牛马成群,既有开阔无垠的豪迈,又有田园风光的温情,让人流连忘返。

接下来我们移步拉萨。

如果你想看到布达拉宫、大小昭寺、八廓街、罗布林卡等拉萨名景,可能会让你失望,不过你可以打开“中国旅游地图”,那里有详细的记载。这一次,我们将看到拉萨的以辩经著称的色拉寺、西藏博物馆以及其他一些名不见经传但惊艳的小景。

首先我要给各位分享几处拍摄布宫鲜为人知的摄影点。

第一次去拉萨的朋友,布达拉宫是绝对不会错过的,除了进宫感受藏传佛教的神秘古老,在布宫外以各种姿势角度拍照留念也是必不可少。大多数游客会选择两个地方拍摄布宫,一处是布宫斜对面的白塔高处,另一处是马路对面的布宫广场。

有的朋友为了拍出故宫倒影,会带一瓶矿泉水洒在地面,俯下身找角度,所以布宫广场常见向布宫“行礼”的身姿。其实大可不必,广场一侧有个小公园,园中有湖有树,不仅可以拍到倒影,还有婆娑树枝作为装饰,尤其夜景,美不胜收。公园一个拐角处是最佳位置,很好找,你看哪个角落摄影师最集中,就是那里!

此外,布宫广场每晚都有伴随盛大锅庄广场舞的音乐喷泉,喷泉周围围了不少人,其中一部分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专等乐曲间隙喷泉落下,马上抄起“家伙”靠近水面,对着布宫一顿快门,喷泉落在地上的水成为了天然的明镜。有些摄影师过于投入,喷泉再次启动都没有注意到,结果淋了一身水......所以夜晚的布宫你能看到这样的奇景:一大群人如潮汐一般,随着音乐的起伏,时而涨涌,时而退落。

常人只知道拍摄布宫正面,而其侧面、后面都可以拍出与众不同的佳片。下图从布宫两侧拍摄:

布宫背后有一座宗角禄康公园,是拉萨市民晨舞夜步的好地方,也是另一处拍摄布宫的好地方。

公园有一片湖水,湖周绿树成列,湖中红舟泛水,波光粼粼模糊了倒影,也淡化了布宫的庄严,别有一番亲切柔和的美感。

宗角禄康公园有必要多说两句,藏语“宗角”意为“宫堡后面”,“禄康”意为“鲁神殿”,鲁神是藏传佛教和苯教对居于地下及水中的一类神灵之统称,“鲁神”常被汉译为“龙神”,进而被误传为我们所称的龙王,所以上面那座湖汉语叫“龙王潭”,形成于17世纪布达拉宫扩建时,在此地大量取土,积水成潭。后围湖增建一些建筑、雕塑,栽植柳树,逐渐成为今天的公园。

(宗角禄康公园的装置艺术——张大人花,为纪念张荫堂而建,他是清朝指派入藏的官员,整顿贪官、发展教育,为当地民众办了很多好事)

此为拉萨最热闹的一座公园,平时早上有中老年人在此跳藏舞,周末更是热闹非凡,年轻人还有小朋友也聚成一堆,跳起藏族踢踏舞、甩袖舞等颇具特色的舞蹈,要是在拉萨住上一两个星期,来这里跟着跳几次,你也能成为一个藏舞“高手”。我就跟着这里的大叔大妈学会了一些踢踏舞的舞步,很有意思。

若逢重大节庆,公园里还会举办藏戏表演,我去时正好赶上一场叫《朗萨雯蚌》的藏戏,是根据西藏江孜地区一位叫朗萨的农家姑娘的不幸遭遇故事改编而成,结合了历史和传说。讲真,我即便知道故事大意,也完全看不懂,因为藏戏极长,从早上一直演到下午,大部分时间是如祭祀仪式一般的绕场转圈,男子戴着略有些恐怖的夸张面具,音乐、唱腔和动作都极具神秘悠远的仪式感,所以只能说是看了个新鲜。

和我们的京剧一样,藏戏也是历史悠久的藏族传统戏剧(比京剧诞生还早),所以其中有不少程式化的表演,如果不懂藏语、没有一定的相关知识储备,是欣赏不来的。但我看到观赏的藏族同胞倒是围了不少,不乏年轻人,看来藏戏比京剧在其文化圈中普及度更高。

另一处拍布宫美景的摄影点是南山公园,位于拉萨河南岸,离市区稍有点远,骑个小电动车比较方便,过拉萨河小洲仙足岛即到达。

南山公园因位于布宫正南方的山体而名,又叫蓬矗生态园,是一处集休闲、观光、娱乐于一体的生态园林,目前还没有修建完成。可以看到的景观有布宫镜湖、叠石浣溪、竹林探幽等,未来还会有动物长廊、绿影茶坊等。没想到,在拉萨还能看到孔雀,而以后这里还将出现大象!

(叠石浣溪和林海观瀑)

这里的“布宫镜湖”是一大名景,不少拉萨旅游宣传照上的布宫倒影就是在这里拍摄的,冬天下雪时布宫倒影景致更加浪漫,夏天红绿白交相辉映,景色也不错。

(冬日的布宫镜湖,图片来自网络)

说到拉萨河,河边还有座滨河公园,天气好时沿河漫步,一路能感受这座高原日光城温润的一面。

接下来我们去转转拉萨的两座博物馆——西藏博物馆和牦牛博物馆。

西藏博物馆坐落于罗布林卡东南角,两年前来拉萨时就想去看一看,遇到闭馆维护。这次刚来的几天,依然在维护,后来才开放,赶紧趁机去参观了一下,怕哪天忽然又闭馆。

(博物馆外不远处是川藏、青藏公路纪念碑)

西藏博物馆较我去过的其它省级博物馆规模稍小,且出人意料的,馆中展示的藏族历史文化非常简略,主要是新中国成立后,废除西藏农奴制前后的一段历史,怪不得西藏博物馆又叫“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

1959年之前,西藏还是农奴制度,即西藏还存在地位卑贱的奴隶,这在进入20世纪后的人类文明社会是罕见的。西藏那时的农奴制度是一种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由官家、贵族和寺院上层僧侣——即所谓的“三大领主”组成的农奴主阶级占有全部生产资料以及广大农奴阶级的人身,有部叫《尘埃落定》的电视剧就讲述了当时的社会状况。

被压迫的广大农奴和奴隶生活是非常黑暗残酷的,他们被当成“会说话的牲口”和“会走路的工具”,不但没有人身自由,而且随时可能被主子用残忍的刑罚处死。

(被当成财产换驴子的奴隶小孩)

(被塞入箱子压在墙角的奴隶小孩)

当时西藏地方政府、大寺庙都设有法庭、监狱,领主在自己的庄园也私设有监狱,可以实施剜目、割耳、断手、剁脚、抽筋、投水等野蛮的刑罚,肆无忌惮地残害农奴。

还有的寺庙会残杀奴隶,将人骨、人皮、头颅等制成法器,在一封寺庙上层间的通信中,有这样的记载:“为达赖喇嘛念经祝寿,下密院全体人员需念忿怒十五施食回遮法。为切实完成此次佛事,需于当日抛食,急需湿肠一付,头颅两个,各种血,人皮一整张,望立即送来。”

(人骨、人皮、人头骨法器)

有些犯了错而不至于死的奴隶会被放逐到荒山野地,但毫无财物的他们最终不是被饿死就是被冻死。

被压榨的奴隶朝不保夕,压榨人的奴隶主丰衣足食,对比让人触目惊心。

更可怕的是,广大奴隶被宗教洗脑,竟接受了自己的悲惨而不知反抗。所以废除奴隶制不是简单的制度革命,要从宣传、教育等方方面面入手,最终,反动落后的制度一定是会消亡的,经过了一些波折、抵抗甚至叛乱,1959年3月28日,农奴制终于在西藏成为历史,翻身农奴把歌唱!

我想:阶级伴随人类社会的剩余价值而出现,只要人类能获取超越自己生存所需的资源,阶级会一直存在下去,即便在将来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使每个人的物质都充足而平等,精神也一定会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一定会催生新的阶级划分,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努力让阶级不存在高低之分,而只有种类之别,譬如我的阶级叫“艺术”,你的阶级叫“探险”,他的阶级叫“科技”,不存在谁羡慕谁或者谁引领谁,只有相互的借鉴和启发,如此才算一个大同的世界吧。

而当下的现实是,绝大部分人以“钱”为唯一标准,在此境况下,我们虽然吃得饱、穿得暖,不用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但精神上,我们和那些饥寒交迫、失去自由的奴隶相比,又好出多少呢?

下面我们再去逛逛西藏牦牛博物馆。

西藏牦牛博物馆位于柳梧新区,是我国唯一一座以牦牛和牦牛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我们都知道牦牛是高原之舟,是高原人民的交通工具和忠实伙伴,甚至在藏区有这样一句话:“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可见牦牛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

馆中展出一幅名为《藏人》的画作,一半是人脸,一半是牦牛脸,表现了牦牛和藏人深刻的羁绊,这幅画在藏区很有名,不少地方都能看到。

博物馆分为自然与科学的牦牛、历史与人文的牦牛、精神与艺术的牦牛三个部分,详细介绍了牦牛的起源、驯化,牦牛与藏族人民共同创造的西藏文化以及艺术作品里的牦牛文化,展现了憨厚、忠诚、悲悯、坚韧、勇悍、尽命的牦牛精神,是了解牦牛和藏族文化的好地方。

(牦牛骨画、牦牛眼、牦牛雕刻等艺术作品)

(藏族游牧生活离不开牦牛,渡江的船也用牦牛皮作成)

牦牛博物馆所在的柳梧新区时尚繁华,建筑设计像内地城市,与拉萨其他城区色彩浓郁的藏式建筑迥然有别。

最后我们去参观色拉寺。

色拉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全称“色拉大乘寺”,位于拉萨北郊的色拉乌孜山麓,周围柳林处处,众多僧尼小寺环绕其间,自古就是高僧活佛讲经说法之地。

色拉寺是三大寺中最晚建成的一座,建成于明宣德九年(1434年),寺内有较大的结巴、麦巴、阿巴三座札仓(也即经院),全盛期寺中有僧8000余人。寺内保存有上万个金刚佛像,大殿和各札仓经堂四壁有大量彩色壁画原作。色拉寺中殿宇众多,并不是在同一个时期规划修建,而是历代扩增才达今天的规模,所以平面布局上无整体规划,但建筑密而不挤,杂而不乱,因地制宜,体现了格鲁派大寺的风范,全然是一座“宗教城市”。

辩经是色拉寺一大看点,每天下午固定时间,红衣喇嘛们都会在林下院中集合辩经,围观者甚众,但投入的辩论者完全不受影响。

辩经是喇嘛的一种学习方式,参与者往往借助各种手势来增强辩论的力度,击掌表示催促对方尽快回答问题,拉动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来战胜对方。

我觉得辩论是一种训练思维和表达的非常好的方法,不知道为什么古老的藏传佛教都能纳其入教学体系,而我们的主流现代教育却只把它当成一种爱好。要知道,用嘴即时临场把观点表达出来和用笔把观点深思熟虑后写出来,就像跑百米和跑马拉松 ,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能力,而前者是日常生活中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