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宫廷区的建筑有哪些特点
承德避暑山庄宫廷区的建筑有哪些特点?
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或承德离宫,占地约54.6平方千米,是中国最大的皇家园林,原是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地方。避暑山庄的兴建和清代政治关系颇深。
17世纪下半叶,康熙皇帝为了加强北部边疆的管辖,实行每年一次北巡,与蒙古王公贵族进行富有政治意义的狩猎活动,以联络感情,巩固政治统治。于是,自康熙四十二年(1703)开始动工,在承德开始营建行宫。初步建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避暑山庄建成后,康熙每年陪太后携儿孙居住在这里将近半年,届时各个蒙古王公都到这里拜谒康熙,参加围猎,接受赏赐,有效地联络了感情。
康熙还亲自给避暑山庄四字题名了36处胜景。后来乾隆又对避暑山庄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和改造,使庄内主要景观超过了372处,但为了不超过其祖父的36处,乾隆对其中的36处进行三字题名,共得72景。避暑山庄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完工。避暑山庄有宫墙一万米,宫墙形似长城。墙内分宫殿区和苑景;墙外散布着宏伟壮观的寺庙群,共有12座寺庙,其中的8座由清政府直接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
宫殿区在山庄的南部,是清代皇帝在庄内处理政务、举行庆典、会见外国使臣和帝后居住的地方,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东宫四组宫殿建筑。
宫殿区的最南端是丽正门,丽正门也是山庄的正门。过了丽正门,再经阅射门就见“避暑山庄”4个大字高悬。这4个字是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接着便是重重院落组成的正宫了,正宫共有9间建筑,显示皇帝“身居九重”。正宫主要有澹泊敬诚殿、四知书屋、烟波致爽殿、云山胜地楼等。
澹泊敬诚殿是正殿,殿名取自诸葛亮名旬“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澹泊敬诚殿面阔7问,进深3问,单檐歇山顶,布瓦顶,整个大殿的全部构件均用珍贵的楠木制成,古朴典雅,芳香浓郁。乾隆四十五年(1780),皇帝曾在这里会见了西藏政教首领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密切了西藏与清政府的关系。如意岛是湖区中最大的一岛,坐落于整个湖区的最高点澄湖东岸,有延薰山馆、一片云、沧浪山岛等12个景点。延薰山馆在如意岛中部,是一组西湖三进院落,第一进是无暑清凉,是康熙36景中的第三景。延薰山馆是歇山卷棚顶建筑,大殿面宽7间,两侧配殿各5问,是康熙早期处理国务、接见使臣的地方。
湖区北部,即是平原区,有一片面积千余亩的平原。这里榆树茂密,牧草丛生,羊群出没,一派北国风光。这里有文津阁、万树园、永佑寺、千尺雪等建筑。
文津阁占地约3600平方米,始建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仿浙江范氏天一阁藏书楼兴建。外观是两层重檐,内部三层结构;阁前有台,台下是水池。文津阁曾藏有《四库全书》一部,它与北京故宫的文渊阁、圆明园的文源阁、沈阳故宫的文溯阁统称“北方四阁”。
山区中的梨树峪主要是以梨树见胜。松林峪是梨树峪的支峪,一眼望去,是松林遍谷,山泉野涧汩汩流水不绝。两峪之间主要有澄泉绕石、梨花伴月、四面云山等景点。澄泉绕石,可见亭下泉水不断从岩缝涌出。行至北山坡,又是一组布局严整的建筑群,门殿3楹,3层殿阁,四周回廊环抱,殿外有廊、廊外有殿,素瓦盖屋,周围遍植梨树,这便是梨花伴月。
避暑山庄曾经一度成为清王朝的第二政治中心,然而从乾隆皇帝之后,清朝的皇帝们逐渐远离了这座行宫,但是,避暑山庄气势宏大的建筑与其深厚的政治文化内涵,一直为人们所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