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是什么民族的习俗
泼水节是什么民族的习俗?
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
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加了游行、文艺汇演、电影晚会、展览和物资交流等新内容。
泰国、缅甸、老挝等国都在每年公历4月中旬欢度此节。 泼水节是展现傣族水文化、音乐舞蹈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和民间崇尚等传统文化的综合舞台,是研究傣族历史的重要窗口,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泼水节展示的章哈、白象舞等艺术表演有助于了解傣族感悟自然、爱水敬佛、温婉沉静的民族特性。同时泼水节还是加强西双版纳全州各族人民大团结的重要纽带,对西双版纳与东南亚各国友好合作交流,对促进全州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泼水节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习俗。
其中,傣族的泼水节是于每年的四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举行,为期三至四天。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通过互相泼水来表达祝福和祈愿,并参加赛龙舟、放高升、放孔明灯等传统活动。
泼水节是傣族的习俗
泼水节(Water-Splashing Festival)是中国傣族的一个重要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泼水节通常在农历的四月中旬举行,约持续三天左右。在这期间,傣族人民会用清水相互泼水,祈求洗去一年的烦恼和不幸,迎来新的开始和好运。泼水节也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傣族人民的生活方式、信仰和习俗。
泼水节主要是傣族人民的习俗节日,傣族是我国说泰语的一个民族种类,不仅如此,还有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和德昂族,这些族类说的都是一些泰语,由于泼水节的另一个称号就是浴佛节,在这一天傣族的民族们也可以和东南亚的各国好友一起进行泼水交流,于是被我国认可。
傣族,泼水节,流行于云南省傣族人民聚居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泼水节又名“浴佛节”,傣语称为“桑堪比迈”(意为新年[1]),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区和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的傣族又称此节日为“尚罕”和“尚键”,两名称均源于梵语,意为周转、变更和转移,指太阳已经在黄道十二宫运转一周开始向新的一年过渡。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第一天,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块进行丢包。 先至佛寺浴佛,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节,然后 彬彬有礼的傣家姑娘一边说着祝福的话语,一边用竹叶、树枝蘸着盆里的水向对方洒过去, “ 水花放,傣家狂 ” , 用飞溅的水花表示真诚的祝福。
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阳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傣语叫做“楞贺尚罕”,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泼水节源于印度,曾经是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宗教仪式,其后为佛教所吸收,经缅甸传入云南傣族地区,时间约在十三世纪末至十四世纪初,距今有700年历史。随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增大,泼水节的习俗日益广泛。
泼水节,亦称“浴佛节”,又称“楞贺尚罕”,是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以及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的传统节日,当日,中国西双版纳、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地的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泼水节,是中国傣族、阿昌族、布朗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和中南半岛某些民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中国傣族节期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现已固定在公历4月13至15日。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赛龙舟、放高升、点孔明灯等活动。
是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傣族和德宏州为主要的傣族重要的节日。泼水节主要的节日内容有:赛龙舟,放高升,歌舞表演,丢包,跳孔雀舞,泼水狂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