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纬网纬度之间的距离计算,经度之间的计算,经纬混合的计算,需要具体解释
经纬网纬度之间的距离计算,经度之间的计算,经纬混合的计算,需要具体解释?
一、知识结构
二、重难点知识
[重点]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所谓特殊是与其它天体相比较而言,就目前所知,唯独地球上有生物,特别是有高级智慧生物,这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有关。
(1)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太阳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和人类活动的源泉,因为从地球形成以来所接受的太阳光热条件一直比较稳定。二是地球、其它大小行星同太阳三者的关系——地球及其它大小行星绕日公转不仅方向一致,而且公转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各行其道,互不干扰碰撞,故运行较为安全。
(2)地球本身具有的条件
地球表面有适宜的温度(平均温度15℃)、液态水、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难点]宇宙
可以简要地讲:宇宙由各种形态的天体物质所组成,是时间、空间和天地万物的总称。也可以较详细地讲——宇宙有两个不同的概念:
(1)有限的宇宙,指总星系,是当前科学技术上能观察到的宇宙部分,有的学者(如天文学家金祖孟)称之为科学上的宇宙;有的学者(如上海天文台台长赵君亮)称为“子宇宙”,总星系在时间上有始有终,空间上有边有际。
(2)无限的宇宙,把哲学理念上的宇宙,有人称之为“母宇宙”,空间上无边无际、无形状、无中心;时间上无始无终,没有起源、年龄、寿命。
[重点]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的概念。
(2)太阳辐射能对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作用(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的动力)。
(3)太阳辐射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主要能源(包括太阳能以及煤、石油)。
[重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概念。太阳除了不停地发出均匀的辐射外,太阳表面还常常发生一些周期性、短暂性的扰乱太阳的活动,简称太阳活动。
(2)太阳活动的标志及其特征。黑子实际上并不黑,耀斑突然增亮,发出能量,活动周期均为11年。
(3)不利影响,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磁针失灵以及降水量。
(4)分析产生这些影响的原因。
[难点]核聚变反应
(1)太阳产能中心[太阳内部核心区]。
(2)太阳能产生的条件[氢、高温、高压]。
(3)太阳能产生过程。
(4)结果(或能源产生机制),损耗质量,产生能量。(爱因斯坦曾在狭义相对论中指出质量和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其关系如下列公式:E=mc2,E表示能量,m表示质量,c表示光速。)
[重点]地球自转的特点
方向:(略)
周期
(1)地球自转周期的度量,需要有一个超然于地球自转的参考点(即参照系或定标点),这个参照点应当是固定不动的。
(2)教材所讲的恒星日即以恒星作为参照点,这是因为恒星十分遥远,在地球上看来,恒星之间的位置似乎是固定不变的(但实际上,所有恒星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中,即“恒星不恒”)。
(3)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地球自转了360度,所需时间为23时56分4秒。
速度
(1)切运动都有线速度,作为一种圆运动,地球自转有它的角速度。教学紧扣三点:
(2)地球自转角速度全球一致,它既不因纬度高低而不同,也不因高度而有不同。
(3)自转线速度却因纬度差异而不同,这是因为各地与地轴距离有所不同。纬度愈低,距地轴愈远,线速度愈大,纬度愈高,距地轴愈近,线速度也愈小。所以,赤道是唯一的大圆,线速度最大;纬线圈周长自赤道向两极逐渐减小,线速度也愈来愈小。
(4)南、北极点因为各是一个点,自转半径为0,超然于地球自转,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换言之,角速度、线速度均为0。
[重点]地球公转的特点
指地球公转的轨道、速度、方向和周期。
方向 地球绕日公转方向同地球自转方向一致,由西向东。
轨道 地球公转轨道就是环绕太阳运动的路线。是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太阳略微偏离地球公转轨道的中心。 日地距离和公转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 速度·周期 公转速度,教材以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速度的变化"来表述,只讲了结论,省略了过程,一般很难理解,"为什么日地距离不同会影响公转速度的变化?"但在这里又不能超教材而出现面积速度的概念或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所以,只好采取推论的办法,即:线速度是单位时间转过的孤长,如近日点 ,远日点 单位时间(相等的时间)内的运动线速度 所以,近日点地球运动速度快,远日点慢。
[重点·难点]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感觉不到。因此,必须按照"抽象知识形象化"的原则,利用天球仪或地球仪作直观分析,或者自制教具,将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镶在一个球上作演示,从而调动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
黄赤交角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因为它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中所产生的种种现象,如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等都有很大影响,它们都起因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难点]晨昏线
我们说昼夜交替这段教材的教学难点是晨昏线,并不是指知识的深度,而晨昏线是这段教材中很多知识点之间的转折点。例如: , , 。所以,晨昏线的运转(晨昏线本身是固定不动的,只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因而晨昏线看起来由东向西转动)是理解昼夜交替的关键性知识。难点的解决,可用地球仪演示,应注意强调的是要仔细观察箍在地球仪上的线圈(代表晨昏线圈)变化。
[重点]太阳日
昼夜交替的周期,或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太阳日。(待续) 第一单元 宇宙环境(2) [重点]地方时
1、地方时 以太阳“东升西落”为标准,在同纬度地区,相邻位置偏东的地点,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就早。同学们应注意三点:
(1)地方时的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钟表时刻,称为地方时。
(2)在同一瞬时,经度不同的世界各地时刻都不同。
(3)根据两地地方时之差,换算两地经度差。
◆地方时及计算。
(1)经纬网的理解:经线、经度及东西半球的划分标准;纬线、纬度及南北半球、中低高纬度、五带的划分标准。纬度1°所对经线长度为111千米,经度1°所对纬线长度为111·cosφ千米(φ为当地纬度)。
(2)地方时的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同线同时)。时间计算本质上是地方时计算。
(3)地方时的性质:
①严格按照某经线与太阳光照的关系来确定本经线的时刻,如正午12点,子夜0点;
②严格按照“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经经计较,分秒必算”进行时间换算;
③由于地方时总是对某一经线而言的,没有平面二维空间(区域),具有东西多变性, 因此常会造成时间混乱,给交通和通讯带来许多不便。
(4)地方时的计算:空间定位清楚与地理分析到位与数学计算准确。
①空间定位:用图示两点的经度定点,清楚准确直观反映空间关系;
②地理分析:已知、未知和东西关系,经度差和时间差的相互转换;
③数学计算:认真计算,仔细检查。
④计算公式:所求地地方时=已知地地方时+ -(经度差)÷150 (东+;西-)
例题1:读下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假设北京时间为7月1日20时,完成下列要求: (1)在图上画出位于东半球昼夜等长的一点A。
(2)A地日期为___月___日。
(3)A地方时应在___时___分至___时___分。
答案:(1)A点正确位置应在图中加粗的范围内,如下图: (2)7 1
(3)10 40 12 0
例题2:读下图,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据图回答下列两题。 ①.此时北京时间是( )
A、6月21日8时20分 B、12月22日21时20分
C、6月22日8时 D、12月22日8时
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时,我国主要受极地大陆气团控制
B、此时北半球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为73度32分,该处的地理纬度是北纬38度54分
C、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都将进入汛期
D、此时南北极圈相比,是昼夜长短相差最大的一天
答案及解析:
①.因0度经线(40°E西侧第一条经线)平分夜半球即0度经线是两日的分界线,则其时间为6月22日0时,故北京时间为C。
②.D对。北极圈为极昼无夜,南极圈为极夜无昼。此时60°58’N的正午太阳高度也等于73032’,B错。
2、区时 在地方时(使用不方便)的基础上,人为制定了理论区时,实行分区(24个时区)计时(相邻两时区相差1小时)的办法。区时是以各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计时标准,这样使用起来就有了一个统一的标准。
①特别的计时方法 不少国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理论区时的基础上,采用了一些变通的办法计时,如我国采用北京时间即是一例。
②时区的划分注意要点:
A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便产生了不同的时刻。这种因经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时刻,叫地方时。
B.经度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边地点的时刻总是早于西边。
C.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D.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
E.北京时间就是北京所在东八区的中央经线120°E上的地方时。
◆区时的计算
●方法
(1)公式法: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
(2)数轴法:
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是进行区时计算的好方法。计算时遵循东加西减、一区一时的计算法则,注意日期的变化。
●区时的性质:
①严格按照各时区中央经线(地方时)与太阳光照的关系来确定某时区的时刻,同一时区不会因经度的变化而改变区时。
②严格按照“东早西晚,东加西减,区区计较,整时换算”进行区时计算。
③由于区时是对时区(跨经度15°)而言的,有平面二维空间(区域),具有相对统一性、一致性和稳定性(同区同时),使用方便,克服了时间在钟点上的混乱。实际上,每个国家或地区,为了采用统一的时间,一般都不严格沿经线划分时区,而是按自己的行政边界和自然边界来确定时区。
●区时的计算方法:
①用已知经度推算时区:
时区号数:已知经度÷15°
②已知两地所在地区,计算两地时差:(异区相加,同区相减)
若两地同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减后取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差值。
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数值相加,即为所求时差值。
③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差
正负号选取原则:东加西减。(所求区时的时区位于已知区时时区的东侧,取“+”;若位于西侧,则取“-”)
注意事项:计算时采用全天24小时制,区时计算结果若大于24小时,则为第二天,该数值减去24小时,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加一天;若区时小于0,则为前一天,需用24小时减所得数的绝对值,即为所求时刻,日期减一天。
例题3:已知本初子午线的地方时是正午12点,东经116°的地方时是______;而另一地点的地方时为6点56分,它所在的时区是______区。
答案:19时44分 西5
●时区图的判读
第一,地球上划分日期的经线的确定
例题4: 读中心点为地球北极的示意图(图1),若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判断
①.甲地时间为:A.8时 B.9时 C.15时 D.16时(B)
若阴影部分为7月6日,非阴影部分为7月7日,判断
②.甲地时间为: A.15时 B.9时 C.3时 D.12时 (C)
③.北京为:A.6日8时 B.7日8时 C.6日20时D.7日20时 (B)
解题思路:(1)在地球上使日期发生变化的地方有两处:一处为180°经线;另一处为时间是今日0点或昨天24点处。因此,如(图1)AB与BC两条经线中,有一条必为180°经线,而另一条则为7月6日的24点或7月7日的0点所在的经线,那么,哪条是180°经线呢?
(2)180°经线的确定
根据地球运动方向(题干中的隐含条件:圆心为北极点),180°经线的东侧比西侧的日期要晚一天。而图中经线BC东侧为7月6日,西侧为7月7日,则经线BC为180°经线。确定了180°经线的位置,其它经线的度数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变换图形,化解难点
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时区图,我们习惯于侧视平面图。若将题目上的俯视图转换为侧视的平面图,问题就变得清晰了。 根据题目条件,全球只有两个日期且互相平分。因此题图可转换为(图4)。这样,甲地时间及北京(东八区)时间就一目了然了。例题4第③小题的计算方法:先根据题目条件转绘为如上图,则:X=7月7日3时+(8-3)=7月7日8点
第三,对时区图的再认识
在时区图的学习中,一是不仅要重视时间的换算,同时要注意全球日期的分布。例如:当全球只有一个日期时,太阳直射在哪条经线上?北京时间是多少?例如当全球1/3的地方为7月6日,2/3的地方为7月7日时,北京时间为多少?反之,当全球1/3的地方为7月7日,2/3的地方为7月6日时,北京时间是多少?
二是要重视图形的变换,化繁为简。只要是计算时间的题目,不论是文字题还是图表题,均要转化为侧视平面图,使题目直观明了。例如:已知50°W为某月3日20点,求北京的区时是几点? 先将题目转绘为如上图,从图上可知:
①两地时区差为3+8=11,则两地相差11小时 ②因北京位于50°W东面,故北京比50°W早11小时。根据时间计算的东加西减的原则,北京的区时为3日20时+11时=4日7时。
3、日界线
●日界线的划分 东、 西十二区钟点相同,日期相差一天。在解题过程中同样强调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帮 助思维。
●日界线避免通过陆地,以免影响一些国家或地区时间的完整性,实际上并不完全在180度经线上,而是有几处偏移成为折线。因此,越过180度经线日期的变化就有三种可能:
如箭头A、B、C:日期不变
如箭头D、E:日期加一天
如箭头F、G:日期减一天
●日界线的性质:
①更日性:只要地方时所在经线和时区中央经线过这两条日界线,都要更换日期。在钟点上,人文日界线两侧是相同的;在时间上,自然日界线两侧是连续的。
②运动性:人文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静止的,相对于太阳来说则是运动的(自转东移);自然日界线相对于地球而言是运动的(位置西移),相对于大阳来说则是静止的。说明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③转折性:为了照顾人文日界线附近国家或地区居民生活方便,人文日界线不完全按180°经线定位,而是在有些地方成折线在海洋上通过,从北极开始通过白令海峡,绕过阿留申群岛西边,萨摩亚、斐济、汤加等群岛之间,经过新西兰东边,继续沿180°经线到南极为止。自然日界线隐形而规则,和地球上对应经线平行。
④意义性:人文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自然日界线是当地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
●日界线的用法:以任何时刻过人文日界线,东12区比西12区早一天,更换日期,钟点相同,因此,人文日界线两侧时间不连续,但钟点是一致的;而自然日界线只能以0时通过,两侧时间是连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