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旅游>正文

7千沙俄军队被准格尔打的全军覆没 不畏沙俄的杨儒

2023-03-30 06:15:51 互联网 未知 旅游

7千沙俄军队被准格尔打的全军覆没

7千沙俄军队被准格尔打的全军覆没 不畏沙俄的杨儒

公元18世纪前叶,在中亚地区存在着准噶尔、哈萨克和俄国的三角关系,这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17世纪初以来,沙俄在吞并西伯利亚的过程中,不断侵入我国西北准噶尔蒙古地区。额尔齐斯河流域是准噶尔蒙古传统的游牧地,河的两岸还是准噶尔人与哈萨克人最好的冬季牧场。沙俄把它看作是具有一切优良条件的军事进攻线,认为依此“可以防止吉尔吉斯人(即哈萨克人)的侵袭和防止准噶尔人的敌对破坏行动。”因而不断采取拉拢、诱骗和武装蚕食的两面手段进行侵略活动。一方面极力诱迫准噶尔上层贵族“臣服”沙俄,另一方面又不断用武力蚕食准噶尔传统的游牧地,在准噶尔辖地内构筑军事要塞,侵占土地并移民驻守。
针对沙俄的侵略活动,准噶尔人民进行了长期不屈不挠的斗争。1607年就曾与西伯利亚汗国的库程汗组成联军,共同抵抗沙俄的侵略。 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珲台吉、僧格时就属民、领地、资源等问题与沙俄进行过坚决的斗争,顶住了沙俄的威胁利诱,挫败了其对准噶尔部扩张侵略的野心,使沙俄南侵的阴谋不能顺利进行。
到了18世纪前期,沙俄加强了对我国西北地区的侵略活动,不断侵入准噶尔蒙古地区,用火和剑侵占肥沃富饶的牧场,杀❤掠准噶尔人民,激起了准噶尔人民一次次的反抗斗争。他们袭击沙俄移民地,捣毁其侵略据点,用暴力严惩侵略者。
1715年10月,布赫戈利茨带领的沙俄东路远征军,窜入准噶尔部所辖的亚梅什湖岸,修建堡垒,构筑工事,企图以此为扩大侵略的据点。亚梅什湖向以产盐闻名,而且是准噶尔部重要的贸易中心。17世纪时,沙俄就曾企图侵夺这个地方,由于准噶尔人民的坚决斗争,才未能得逞。
布赫戈利茨一行抵达亚梅什湖后,准噶尔人民识破了沙俄的阴谋,在大策凌敦多布的带领下,近万人集结到亚梅什湖畔,展开包围阵势,将俄军围困在森林中,不断用大刀、弓箭、鸟枪等武器袭击俄军,并消灭了前来增援的俄军,切断其后援。接着又利用俄军弹尽粮绝、士气萎靡之机,发动猛攻重创了俄军,迫使其炸毁堡垒,退出这一地区。亚梅什一役,使俄军损失近3000人,并缴获了大批作战物资和货币。
1720年,准噶尔军民又在斋桑湖打败了哈利夫为首的沙俄侵略军。准噶尔人民的抵抗斗争,给了沙俄扩张势力以沉重打击,挫败了沙俄吞并准噶尔地区的阴谋。准噶尔人民为捍卫民族主❤权、尊严,保卫家园、牧地而进行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沙俄的侵略气焰,与西北各族人民一起,有效地捍卫了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安全,赢得了长达一个世纪的安宁。

不畏沙俄的杨儒

7千沙俄军队被准格尔打的全军覆没 不畏沙俄的杨儒

杨儒

 

(晚清爱国外交家)

杨儒(1840年—1902年),字子通,号退庵,晚清著名爱国外交家,奉天铁岭人,隶汉军正红旗。

1900年,八国联军占北京。任命驻俄公使杨儒为全权大臣,在圣彼得堡就更改章程以及归还和收被占土问题与俄方进行谈判。

1901年1月4日,一场十分艰苦的谈判正式开始,对手是俄方新任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

杨儒公使一开始就明确表示,《奉天交地暂且章程》“干预内政,侵我主权,断难接受,须重修约稿”。

1月17日,沙俄财政大臣维特向杨儒公使口头提出约稿十三条,杨公使当即提出异议。2月16日,俄方在事先未经任何沟通的情况下,正式提出议款十二条,逼迫杨儒签字。

杨儒公使以“条款须无损我主权方可签字”为前提予以拒绝。

3月12日,俄方修改为十一条,限期十五日签字。为维护中国领土主权,杨儒公使与沙俄外交大臣拉姆斯多夫的谈判前后共有13次之多,每次均由陆徵祥担任翻译和记录,经整理后电告清廷。陆徵祥回忆说:“这些记录反映了我国历史上最悲惨、最耻辱的时代。”对于沙俄外交大臣在谈判中提出的主张特别是俄国不但要控制东三省,还要控制蒙古和新疆、俄军不撤出东三省中国就不能在东三省驻军等,李鸿章与军机处竟电告杨儒“全权定计,朝廷不予遥制”,而杨儒则坚持不签约。3月22日,杨儒回使馆时滑雪跌伤。3月24日,拉姆斯多夫约见杨儒,催逼签字,杨以“未奉朝旨”为由断然拒签。3月25日是限期的倒数第二天,杨儒赴沙俄外交部请求延期,继续谈判,沙俄拒绝,杨儒离开沙俄外交部直接返回使馆,回到使馆下车时再次跌倒在地,卧病不起。与此同时,在其他列强的干预下,清政府决定拒签条约,3月26日电文送抵圣彼得堡,终于使中国暂时免于签署极为苛刻的不平等条约。4月,杨儒赴德国治疗,期间听说清政府颁布新政上谕,乃上《变法条议》。同年7月回圣彼得堡。1902年2月17日在圣彼得堡去世。

齐齐哈尔风俗习惯具体有哪些?

7千沙俄军队被准格尔打的全军覆没 不畏沙俄的杨儒

 [习俗]满族人住宅很有特点。“四合院、口袋房、字炕、隔扇墙、烟囱生在地面上。”满族人以西为上,故西墙供神或祖宗牌位。西炕一般不住人,南北炕以南炕为大,长辈住南炕,晚辈住北炕。齐齐哈尔的满族饮食,民间以面食为主,称面制品为饽饽。满族人喜食小米饭、高粱米水饭,尤其是富有民族特色的稷子米饭泡鲫鱼汤。还有荞面制品,如荞面面条、荞面饺子等。满族的民间菜肴以猪、羊肉为主,如白肉血肠、烤乳猪、烤全羊等。火锅是满席中的主菜,鲜美可口,味道醇厚。   满族的服饰也很有特点。男人穿长衫、长袍,更爱在长袍外套马褂,有“长袍马褂”的俗称。妇女们穿的旗袍,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 齐齐哈尔的达斡尔族风情(Dawur Custom In Qiqihar)   17世纪中叶,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生活在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北岸河谷地带的达斡尔人被迫迁居齐齐哈尔西、北—带,建立一批达斡尔族村屯,以有血缘关系的哈拉、莫昆形式构成社会组织。后来逐步被多哈拉、莫昆成员混居一村的格局替代。   [婚俗]达斡尔族历史上有早婚的习俗,20岁左右的年青人基本已完婚。达斡尔族人订亲时只要认为双方年龄、家教、出身适当就可。通常先通过介绍人探听女方父母的意见,经媒人说合,女方家同意后,媒人便磕头致谢,并及时将结果传达给男方家。之后,择日由男方备齐活马、活牛、 肉类、酒肴、点心等、在媒人的带领下拜访女方家。女方家则摆下酒宴招待亲朋好友,席上将未来的女婿介绍给大家。同时举行正式的订婚仪式,未婚女婿磕头礼拜,表示信守诺言,他将牛赠给未来的岳母,马赠予未来的岳父,以此感谢女方父母对女儿的养育之恩。   婚礼那天,新郎身着盛装,骑着高头大马去迎娶新娘。女方家则派出三四名男宾乘马,女宾二三人陪伴新娘乘车,连同数辆嫁妆车一同前往。接亲的队伍返回时,男方亲属均到门前迎接。这时,新娘亲属中的主要人物领先进屋,随后新娘在女傧相的搀扶下进屋,被安置在南炕,脸上蒙着纱(绸)巾,面向窗户盘腿而坐。男傧相及其他亲友们则落座西炕,然后举办盛大的酒宴。婚宴结束后,两家近亲留下,这时才叫双方的父母及近亲相见。礼仪完毕后,继续进行酒宴,通宵达旦。   [春节习俗]达斡尔族人过传统的春节,腊月三十那天在大门口放两堆烟火,祭祖,祭众神。据传说,那天是神仙下凡巡视之日,各地将在日常所供的神位前烧香点蜡,供果品,求神拜佛,虔诚祷告,这种祭祀延续到正月十五为止。   三十晚饭一般不炒菜,就是粉条炖猪、羊肉,烀猪头,吃手扒肉。吃饭时晚辈们给长辈敬酒磕头。当晚去舅舅、伯父、叔父和岳父等近亲长辈家敬酒磕头。大年初一那天人们早早梳洗打扮,都换上节日的服装,走上街头,三五成群,逐户拜年,给长辈们请安、点烟、磕头。每到一家都受到热情招待,将全村走完为止。妇女们一般从初二开始拜年,身穿各种花色服装,给近亲的长辈们拜年。到外村走亲串门需过正月十五以后,见面后都有给长辈们磕头的习俗。   春节期间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如哈肯拜舞、打“包考”球(曲棍球)、毛得他特勒(拉棍)、赛马、摔跤、比箭、屋如古乐台勒(故事会)、讨乐卡其(猜谜语)、白乐苦那得勒(抓迷藏)等文化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是黑灰日,到那天人人都往脸—亡抹锅底灰,不抹黑者不吉利。大人起床后取下锅底灰,先将自家的孩子抹上黑灰,东西邻舍和亲属之间对抹,打上花脸,嬉闹 齐齐哈尔的蒙古族风情   齐齐哈尔地区的蒙古族世居嫩江流域,是一个淳朴、剽悍、善良、吃苦耐劳的民族。生活习惯颇有独到之处。   [那达慕]   建国后,蒙古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蒙古族人民自豪地唱起“草原上升起了不落的太阳”。   “那达慕”蒙语是娱乐或游戏之意,历来是蒙古族的盛大节日。而今,逐渐演绎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节庆活动,内容丰富多彩。除“三勇绝技”(骑马、射箭、摔跤)外,还增添了电影放映、体育表演等项目。大会的饮食文化也很有特色。“手把肉”是首菜,即把整羊煮熟,用大盘端上桌。在大块地品尝手把肉的同时,烈酒是必不可少的,蒙古族人民诚心诚意地用烈酒招待客人,男女老少随着马头琴声,翩翩起舞,到处是欢乐祥和的场面。   [敖包会]   敖包,又称“封堆”,最早是大草原辨别道路和交界的标志。敖包始建于清代,逐渐演变为民间祭祀山神、路神等活动的场所。每逢春秋两季,都要举行盛大的祭敖包活动。摔跤、射箭,尤其以赛马夺羊最为热闹。剽悍的骑手相互追逐,人欢马叫,争抢一只羔羊。抢到羊又最先到达目的地,就是胜者。夜幕降临,月挂中天。男女老少围着篝火跳起“罕伯舞”。一曲优美的《敖包相会》唱出心声……   [蒙古包]   蒙古包又称穹庐、毡包。半农半牧地区采用固定式,放牧区采用移动式。二者外形都是圆形尖顶,以柳条、泥土为覆盖物,也有用毛毡围盖的。底部(哈那)以若干细木棍和毛皮绳相连接,成为圆形围墙。—上部(乌尼)是用长达2.3米,直径为数厘米粗的椽木与中间的“套脑”,结成伞骨形穹顶。“套脑”即天窗,用于进光、透气、出烟。门高约1.17米,宽约0.83米,分板门、毡帘两种。

    

信息化战争经历了哪几个战争阶段,并举出具有代表性的战争

信息化战争经历的战争阶段包括:萌芽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 1、萌芽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高技术格局战争拉开了信息化战争时代的序幕。代表性战争有:越南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英阿马岛战争、以色列入侵黎巴嫩、美军空袭利比亚。 2、形成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的“海湾战争”是全面信息化战争的雏形。代表性战争有:海湾战争、波黑战争、科索沃战争。 3、发展阶段:地面部队数字化和作战行动方式的非线式一体化是信息化战争全面形成的标识。代表性战争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扩展资料 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 1、高度信息化的武器装备系统 信息化的武器装备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体化的武器装备系统。其构成主要包括信息攻防武器系统、单兵数字化装备和指挥控制系统。 2、急剧升值的信息资源 从某种意义上讲,信息化战争是以争夺战场“制信息权”为主要行动的战争。攻城略地已经成为机械化战争的历史,在信息化战争中,地理目标日趋贬值,信息资源急剧升值,争夺“制信息权”将成为敌对双方对抗的焦点。拥有信息资源,握有信息优势,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3、超大多维的作战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作战空间逐渐呈现出日益拓展的趋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航天技术特别是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战争中的应用,战场空间随之发生了新的变化,不仅从陆、海、空三维物理空间扩展到了外层空间,而且一种新的作战空间——信息空间正在悄然形成。 4、迅疾短促的作战时间 促使战争时间迅疾短促的主要因素有三个:一是战场信息流动加快,作战周期缩短。二是战争的突然性增大,时效明显提高。三是广泛实施精确作战,毁伤效能剧增。 5、非接触交战的作战行动样式。 战争实践证明,实施非接触作战具有许多优越性:一是能够充分发挥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威力。二是战争突然性增大。三是能提高生存能力,减少伤亡。四是战争的政治风险小。 非接触作战能够在与对方不接触的情况下有理、有利、有节地实施打击,作战行动易于控制,可避免深陷战争泥潭,以较低的风险达成有限的战争目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信息化战争

新疆北部伊犁一带的游牧民族

柯尔克孜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

1.柯尔克孜族发源于今俄罗斯叶尼塞河(柯尔克孜语为母亲河的意思)一带,“柯尔克孜”是民族的自称,也是其他民族对该民族的称呼,“柯尔克孜”含义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一说是四十的复数,可解释为是四十个部落;一说是“山里的游牧人”,还有“山中的乌古斯人”、“依山傍河之人”、“草原人”的说法。

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波澜壮阔,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从汉代“坚昆”、魏晋南北朝“结骨”、唐代的“黠戛斯”、宋金时的“纥里迄斯”、蒙元时的“吉利吉斯”、清代“布鲁特”,一直沿袭到今天的“柯尔克孜”。唐代以前,柯尔克孜族主要从事游牧和渔猎。至唐代,柯尔克孜族有了很大发展,人口达数十万,其中胜兵八万。他们虽然仍以牧业为主,但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他们能用铁制造兵器,使用十二生肖纪年,反映出古代柯尔克孜族社会经济文化在当时北方各民族中,是比较先进的。

我国柯尔克孜族绝大多数主要分布在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苏、喀什等地区。另外在黑龙江省富裕县也有分布。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柯尔克孜族人口数为186708人。2.哈萨克族,民族语言为哈萨克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普遍信仰伊斯兰教。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总人口数为1462588人3.塔吉克族自称“托吉克族”,外文写作Tajik,属欧罗巴人种印度帕米尔类型,使用塔吉克语(波斯语),有文字,信伊斯兰教,多为逊尼派,部分属什叶派,分布在阿富汗斯坦、中亚的伊朗语族居民。分为平原塔吉克族和高原塔吉克族两种,我国境内的属于高原塔吉克族,虽两者都自称为塔吉克族,但并不是一个民族,其二者的语言、历史、文化有很大的差别

永恒之塔魔族任务:《潜入》天界的椰林任务怎么做?

1.和NPC纳巴鲁接任务

2.和NPC比尔迪对话,比尔迪在天族领地,需要通过时空裂缝前往艾尔特内

3.和NPC罗达斯对话

4.和NPC纳巴鲁对话完成任务

PS:这里接近天族主城,旁边路上有巡逻的NPC,而且这周围人也未必会少,所以建议你不要单独去,不然很危险的~

新疆的美称有哪些

乌鲁木齐---美丽的牧场 石河子---戈壁明珠 伊犁---塞外江南 吐鲁番---中国葡萄之乡 塔城---白杨城

伊犁风俗习惯有哪些?

 

以下伊犁风俗习惯

       锡伯族和哈萨克族是伊犁地区两个主要的少数民族,去伊犁旅游必须了解和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锡伯族的禁忌 

居住在伊犁河畔的锡伯族,是一个非常注重礼节的民族,对客人热情好客,对老人和长辈格外尊重。在长期的生活中,他们形成了有趣的禁忌,一些禁忌受到了宗教的影响。他们禁食狗、猫、蛇等肉;饭前不许将筷子插在碗里,只有供祭品时才允许把筷子插在碗里;吃饭时不得坐门坎或站立行走,并严禁拍桌打碗;客人未吃完饭不能把碗和盘子螺起来;买碗盘时,不能买单数;翁媳不能同桌用餐,也不能同坐; 

 递刀给人时,刀尖朝自己,而要把刀把朝对方;做衣服、布置房间不能用黄颜色的布;女人不许上房顶;男子不到30岁以上不能留胡须;姑娘在未出嫁前要梳辫子,结婚以后再不留辫子;妇女只能穿短腰鞋,不能穿高腰鞋;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故在高处;不能在炕上横卧;不得从衣帽被枕等物上跨过等。对打架斗殴、酗酒闹事、出言不逊、不尊重老人等行为,都要受到锡伯族人民的谴责。

哈萨克人的待客之道   哈萨克族中有这样一句话:“祖先的遗产中,一部分是留客人的。”所以,对于来到草原上作客的人,无论是否认识,都热情竭诚地招待。  哈萨克人家里来了客人,都要烧茶,铺上餐布,拿出包尔沙克、奶疙瘩、方块糖、酥油及其他奶制品招待。夏季还要用马奶子,冬季则把奶疙瘩煮成奶浆。如果来了贵客,还要宰羊煮肉。喝完奶茶,主人还要为客人举行娱乐活动,多才多艺的主人往往弹起悠扬的冬不拉,唱起传统的民歌,或是讲笑话、故事,或是猜

谜语等,既表达了主人的热情,又增进了客主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边吃喝、边弹唱的项目结束后,主人还要请客人再吃肉。吃肉时,给客人什么部分的肉,都是有讲究的。一般是把羊头、臀部的肉和肋条肉端给主客和年长者。羊后腿下半截的肉和胸叉子肉则给女婿和媳妇。小孩子吃羊舌头、羊耳朵、羊腰子和羊心等。  吃完肉,还要喝肉汤,同时还要重新烧茶,摆上茶和食物,让客人吃饱喝好,他们不仅要把最好吃的拿出来待客,而且睡觉时,也要把最好的被褥拿出给客人使用。同时,还要照料好客的乘马。客人离去时,还要扶上马送行